□蔡其良
当前,海盐县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面临的问题与日本提出发展“第六产业”时十分相似。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和台湾地区实践,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实现农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值得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与实践。
所谓“第六产业”,即鼓励农户不仅要开展农作物种植(第一产业),也要开展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同时还要开展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第三产业),以获得农产品产后更丰厚的增加值。其基本涵义是,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一二三产的相互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使1+2+3=6、1×2×3=6。“第六产业”内涵丰富,包括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开展农产品直销、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实施品牌化战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等。
培育发展“第六产业”的有利时机与基础条件
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梅勒1966年提出了“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他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的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注重农业增效阶段(1945-1968),二是注重农民增收阶段(1969-1990),三是注重农村建设阶段(1991至今)。
当前,海盐县农业正处于“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向“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转型升级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当年日本提出发展“第六产业”时的历史背景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 13.13%逐年降低至2010年的7.49%,农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在3%左右,进入了低速发展时期。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一产获得的收入占比逐年降低,2000年占 46.10%,2010年为32.83%。三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产、三产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从业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绝对数量逐年减少,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也逐年降低。四是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正从过去以劳动力和土地为主转向现在以资本和技术为主。
多年来,海盐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初具“第六产业”发展雏形。
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应把握的关键环节和工作重点
(一)制定规划、加强宣传,构建有利于“第六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第六产业”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发展路径和成熟的制度设计,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培育发展“第六产业”的战略性、政策性和应用性研究。要结合海盐县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制定适合海盐县实际的“第六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实践,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性。
大力营造良好氛围。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大力营造全社会高度关注、干部群众倾心投入、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要表彰奖励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中介组织,鼓励他们创业创新,不断为“第六产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培育发展“第六产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提高行政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建议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协调,成立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工作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各镇(街道)党委、政府也应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人员,把培育发展“第六产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二)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建立有利于“第六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探索“第六产业”管理服务机构设置,使“第六产业”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职责制度化、管理服务高效化,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要研究提出培育发展“第六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期交流情况制度,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制定扶持激励政策。建议在对惠农政策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专门就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激励政策,同时制定出台与上级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相配套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办法,向率先实践“第六产业”的农业主体提供财政支持,为培育发展“第六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力争培育发展“第六产业”取得实效
强化农业主体培育。要结合“双十百”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目标任务,鼓励组建更多的现代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业营销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资本合作、技改等方式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并向两端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并与合作社和农户建立起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
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第六产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融合为核心内容,农工商协作是“第六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因此,要通过组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形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跨产业、跨区域联合,面向城市高端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树立“第六产业”发展样板。另外,鼓励支持科技、金融、保险、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第六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海盐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区位优势比较突出、民间资本投资热情较高等有利因素,创设活动载体,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工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等内容,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度假。充分利用农业的生态功能,挖掘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内涵,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农业新技术产业化速度,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要重点发展鲜冷藏畜禽肉、低温肉制品生产,开发方便即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传统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加强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优先发展绿色生态优质米生产精加工,开发软米、功能米、营养糙米等高档大米产品,探索大米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深入发展“海盐大头菜”、脱水蔬菜、速冻水产加工等;有序发展高档休闲农产品和节日礼品,鼓励企业、合作社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加工设备及技术,培育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加工产品。
优化农业保障体系。要以“三位一体”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积极探索、建立以农产品物流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大力培育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连锁配送中心、特产商店等。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要以深入推进“1530”农业品牌创建工程为抓手,把农业品牌创建列入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日常服务和管理,指导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申报工作;对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产品,优先进行品牌培育;引导品牌农产品朝产业化和基地化方向发展,注重品牌经营,通过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农业品牌;帮助拓展品牌农产品的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
注重农业人才培养。要以“五个一批”人才培养为平台,以培养农村“两创”人才为重点,加强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开发制度,采用学历教育、项目历练、实践锻炼等方式,稳步提高农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落实人才激励政策,激励优秀农业创新人才留在农村、服务农业,逐步培育一支覆盖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具备生产、管理、营销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作者系海盐县农办主任、农经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