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赵本山:从孤儿到文化企业家

  说赵本山是富豪,是因为他坐拥亿万家产,更重要的是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喜剧小品和影视剧,为社会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赵本山从央视春晚走向了全国,成为全国观众喜爱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获得了小品王、东方卓别林等美誉。
  从一位贫穷农民家庭的孤儿成为雄霸春晚的小品王,如今已是年收入过亿的文化企业家,赵本山打拼了三十余年。一路风雨一路泪,个中滋味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得到。坐拥巨额财富的赵本山,他的发家之路并不是靠一般人所熟知的走穴、演出等手段铺就的,而是靠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文艺生意经,走的是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乡土文化产业之路。
  赵本山进央视春晚,姜昆起到了关键作用。1986年赵本山身份还是铁岭剧团的一名演员,演二人转《大观灯》技艺超群。有一次,姜昆带领中央说唱团到铁岭演出,听当地人说还不如铁岭剧团演得好,就来看赵本山演出,二十多位北京艺人笑得全趴在地上。姜昆向他要了一盘带子,说要带回中央电视台推荐上春节晚会,赵本山说他当时激动得连耳朵都在颤抖。
  可是,好事多磨。第一次邹友开等三人在招待所见了他,要他在房间里演一个节目,他说给你们三张票到体育馆看吧,那里效果好,当然三人拿了票也没看演出,扭头就回了。后来剧团让他带着十瓶茅台酒送礼,他不知道往哪儿送,就在宾馆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十天被通知回家。回来对团长说,十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还是不喜欢我们的节目。可1988年,春晚已经定下让他参加演出,而且节目提前录了像,全铁岭的人都知道赵本山上春节晚会了,结果节目却没有播。1989年的国庆晚会,赵本山第一次在央视亮相,紧接着就是1990年春节,赵本山的《相亲》走进央视春晚,没想到一夜蹿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赵本山并没有满足于在央视的走红,而是依靠央视的宣传效应,选择了艺术产业化的路子。上世纪90年代,赵本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主要业务是文艺演出、广告和影视制作。
  赵本山开发文化产业的思路可谓独辟蹊径。当许多人借助春晚效应四处走穴的时候,赵本山却在默默地开辟自身的品牌价值,触电荧屏,投资开发影视剧。他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于2002年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又先后自编自导了《马大帅》、《乡村爱情》、《东北大先生》等多部电视系列剧,并结合影视剧的制作,迅速在辽宁、吉林、天津、北京等地建造了刘老根大舞台,此举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更是打造了一个连锁式的大平台,将以二人转为主体的东北本土文化和特色方言传播开来,推出了东北、推向了全国。几部影视作品为赵本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为自己的公司赢得了充足的资本积累,也使他本人积累了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战经验。赵本山就此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条文化产业链渐渐成形。
  广收徒弟、推介人才是赵本山做大文化产业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借着2009年春晚的大好机会,赵本山成功地将小沈阳、毛毛等二人转演员推到了大众视野之中,并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赵本山有意让世人明白和接受,春晚、刘老根大舞台的支柱不仅仅只有赵本山自己,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接替他的位置。
  从最初二人转演员的培养,到最终产出的影视剧、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等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模式。目前这个产业链的集约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由于自身建有办学机构,因此赵本山根本不愁“后无来者”,大家都知道跟着赵本山有饭吃,多数演员都是赵本山的徒弟和员工。每个职员都身兼数职,演出总监晚上既要监督舞台效果,又要担任钢琴伴奏、音响指导,白天还是工会宣传。就连员工公寓的服务员,晚上还要到剧场检票,可以说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公司的成本也就降到了最低。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赵本山投资建了本山影视主题乐园,成为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影视基地,同时也成了本山艺术学院的表演教学基地。这块地按目前的市值计算价值已达7亿元,也是目前整个赵本山文化产业链条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该影视基地是集影视拍摄、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主题娱乐园,选址沈阳棋盘山风景区,占地面积约20公顷,仿照当年沈阳北市场地区的风貌,以古城墙合围,形成十多个组团,包括茶楼、酒楼、戏园子、商铺、鼓楼、民宅等40项建筑物。
  2008年6月,该影视基地对外开放,赵本山的新剧《关东大先生》就是在此拍摄的。除此之外,一些大导演也与这里擦出了火花,包括王家卫、张艺谋、冯小刚等都来和赵本山接洽有关电影合作的事宜。其中张艺谋的贺岁新片《三枪拍案惊奇》更是一反“谋式电影”的常态,起用了小沈阳和毛毛作为主演。自从2005年从辽宁民间艺术团升格为本山传媒,赵本山已然完成了从喜剧演员到文化商人的转型。
  然而,赵本山艺术魅力的形成又来自于赵本山曾经的苦难经历。赵本山6岁成为孤儿,开始跟盲人二叔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摔三弦》中扮演盲人张志,一举成名。“摔”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几年中获辽宁省和铁岭市各类奖励几十项。正因为有了这么坚实的基础,才有了以后走红央视春晚二十年和本山传媒的巨大成功。
(据人民网 东新/文 2012年7月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