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志仙是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她的名字或许你没听说过,但是说到迷你小番薯,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她就是“迷你甘薯之母”,她育成了我省首个迷你甘薯品种“金玉”和特早熟优质迷你甘薯品种“心香”。
眼下,蔬菜淡季到来,省农科院实验田里的番薯芽却长势茂盛。日前,笔者专程到省农科院,跟着季志仙到她的实验田里一探究竟。
顶着下午2点的烈日,她兴冲冲下田了
数码相机往粉红色的塑料小桶里一放,草帽往头上一扣,季志仙带着笔者走出“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的实验室,下田去了,这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这个研究所,有许多专家都是研究重要粮食作物的,比如水稻、小麦、甘薯、马铃薯、山药、棉花、大豆等等,基地遍布天南海北。季志仙的实验田也很多,最远的在新疆,最近的就在研究所门前几百米处。
田里一顶顶草帽在晃动,那是下田的科学家和农民们在一起干活。草帽是他们共同的LOGO,传统的、麦秸编的那种大草帽,在阳光下闪出金灿灿的光。
下午2点,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季志仙左手拎着桶,右手拿着种刀(种刀是育种专家的重要工具,连着手柄有尺把长,能挖土、能种东西、还能当尺子测量长度),步履轻盈地走在前头。笔者被阳光晒得头昏眼花,可瞧她那兴冲冲的样子,不像是下田劳动,倒像是去乘凉吹风。
季志仙指着一垄罩着防晒黑纱的田块说:“那是我最近开始研究的山药。地上这一片叶子小的是北方山药,搭架子的是南方山药,你看,南方山药叶子大一些。”她掀起黑纱给笔者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就像是母亲介绍着自己的孩子。
季志仙开始用种刀挖番薯。盛夏里的日头照着,你马上会清晰地感受到汗水一股股地淌下来,很快衣服就湿了。可是季志仙顾不上不断从额头滴到鼻尖的汗珠,一直兴致勃勃地挖着。“看!”她举着一大串迷你小番薯站起来,笑嘻嘻地说:“不错不错,已经可以收了。”看着笔者疑惑的目光,她解释说:“过去的番薯,挖早了就不好吃,我的番薯品种,挖早了几天也很好吃。而且这种番薯,挖了还可以种,1年能收两次,如果种在再往南的热带地区,一年甚至可以收三四次。”
她把番薯掰开来给我们看,紫皮黄心,肉质细腻,“这个迷你甘薯纤维少,吃起来口感特别好,皮薄,肉甜,很面、很粉……”
天天下地观察,看看庄稼有什么新情况
在超市、菜场、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你看到的迷你小甘薯、小香薯、高山小红薯,或是被叫做什么“金手指”、“十里丰”、“红宝宝”等,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品种:“心香”。这个迷你型甘薯的品种权人就是季志仙。通俗地说,迷你甘薯的育种人,国家认定了就是她。
迷你小甘薯,并不是“没长大的番薯”,而是国家鉴定的甘薯新品种,季志仙从2000年开始研究培育。“当时想法也简单,一年能收两次,农民的收入就能翻一番。”她说。
季志仙研发的迷你甘薯,通过浙江省认定、国家鉴定之后,还通过了广西省审定、山东省审定,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心香”迷你甘薯的适应性有这么强,南方、北方都能推广种植。到目前,“心香”在产量、口感、早熟性等指标上已全面超越了日本、韩国的同类品种,成为最优秀的甘薯品种之一。在临安、衢州、嘉兴、安吉等地,迷你小甘薯已经大面积种植,衢州的十里丰小甘薯还出口到了欧盟国家。
搞科研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尤其是农业科研,日晒雨淋的。但季志仙却乐此不疲,她快活地举起装着番薯的小水桶:“搞研究没什么好偷懒的,天天下田观察,经常挖出来看看,测一测、尝一尝、拍个照,再带回实验室检测各项成分、记录数据。数着日子找到品质最佳、日期最合适的收获。最后品种交给农民时,我们就能准确告诉他,种多少天可以收。”“你别看我们和农民都天天下地看庄稼,我们看的和他们看的不一样。农民是看庄稼是否长高了,长壮了,我们是在找差异。每天都要寻找不一样的情况,分析它为什么会不一样,这个差异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做科研就是要不断地观察、分析、思考。有些时候,这些事情做了,一辈子都没有找到什么结果,那也是正常的。”
高温天的另一大任务:逛菜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季志仙和农科院的专家们依然跟农民们一样保持着这样的作息规律。
和农民不同的是,农民拿锄头,季志仙他们拿的是数码相机和种刀。
不光每天要去实验田观察植物的长势,季志仙还要利用闲暇时间去逛农贸市场。
这是她作为女性的爱好,也是她寻找差异的途径。有些农业科学家一般都忙着育种,很少会顾及市场销售,季志仙偏偏跟他们不一样。杭州批发蔬菜的勾庄市场,她常去,生鲜超市她也去,那些批发大户基本都认识这个“番薯教授”。“好品种,也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季志仙经常戴着草帽四处走动,笑着跟批发户打招呼,看看市场上有些什么品种的番薯,再问一声价钱。
最近她还琢磨着,“我去做块牌子挂在批发市场里,写上省农科院甘薯的特色优势,帮他们做宣传:山上来的泉水浇灌的;肥料是奶牛的栏肥,绿色生态,不是化肥;不打杀虫药的,用高密度的网和太阳灯来防虫杀虫……我要用我的名气和农科院的技术品牌帮助他们赚到钱,销售上去了,农民才会更有动力去种我们选育的更好的品种。”陈雷 杨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