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我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全面施行,规定每件达到新国标的有机产品加贴17位的唯一编码,“一品一码”、不可二次包装,产品质量可全程追溯。
进入7月以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销售渠道有机乱象依然存在。在上海沃尔玛五角场店、城市超市永新店等有机柜台,产自江西、辽宁、广东等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识五花八门,还有来自各地认证机构自制的“追溯码”、“身份证”等,令人眼花缭乱。
记者调查发现,问题的一部分出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新版有机码采用的是防伪暗码,辨识一个有机产品或一家有机厂商的真假,需要在完成购买程序后,顾客才能刮开有机码区域并上网验证。这显然与我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并不相符,大部分消费者对有机领域的消费维权窍门并不知晓。
与此同时,记者从部分有机厂商处了解到,新国标对于“农场转换期”的从严把关,也使部分企业通过新认证的产品品种有所减少。于是就出现了同一家企业内的有机认证“串门”,或是将相对标准较低的“绿色食品”混充有机产品等。追根溯源,这与个别厂商“利”字当头难自律有关。
“安全性是有机产品的核心价值。”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认为,史上最严“有机”新规,将使中小农户及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行业将面临洗牌,但从长远看,产业发展经历“阵痛”是必然的,高门槛更有利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如何才能让“有机”新规“掷地有声”?专家认为,除了依靠企业自律,还需加强多方监管。朱毅认为,应建立和公开有机产品的诚信档案和目录,加大信息透明度;与此同时,设立企业“黑名单”和违规惩罚期、增加“飞行检查”的频度等,以提高假有机的违规成本。
专家表示,在收费问题上,不能让高价有机陷入“高价认证”的陷阱,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行业环境。
(新华社 许晓青 周平刚/文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