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农机化

机插扩面,这些地方有妙招

编者按: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掀起新的高潮。水稻机插面积在短短的6年内从6500亩迅速扩大到去年的226.5万亩,并由多点试验示范进入整村、整乡甚至整县推进阶段,插秧机械化率达到17%,近几年更是呈现成倍增长之势。
  为加快应用机插技术,我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整合资源,特别是宁波、桐乡、义乌等地在政策扶持、推广方式上推陈出新,为我省机插技术的推广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了这一省工省力又高效的水稻种植方式。
宁波:
优化工作机制 稳居全省第一
  一直以来,机插始终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从去年开始,宁波市政府实施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创建活动,大大加快了机插技术的应用。
  宁波市农机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去年机插水稻65.4万亩,比上一年增长近25%,机插面积继续蝉联全省第一;机插率达到50%,比上年提高10百分点,在全省率先进入了水稻栽植以机插为主的新阶段。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为突破机插推广的瓶颈,建立长效机制,宁波市将机插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指标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各地按照考核要求,以各级人民政府的名义成立了领导小组,将机插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列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重点。
  宁波市非常注重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各类农机化扶持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对水稻育插秧等薄弱环节进行扶持。去年,该市对插秧机、育秧设备等机具,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给予地方财政定额累加补贴,总幅度达到70%左右。在机具补贴的基础上,该市还设立了农机作业补贴、水稻规模化育秧中心建设项目、水稻高产示范等专项资金,对于完成任务的单位,由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
  该市农机管理部门还认真细化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及时组织开展现场交流和技术总结,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开展农机干部、专家“四联活动”,推行水稻机插服务联系卡制度,确保存量机具和新增机具有效投入作业,切实提高机具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应用先进技术 机插屡创新高
  机插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先进的装备与设施。宁波市在近年来积极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引进先进装备,建设先进设施。据统计,到去年年底,该市已拥有各类高性能插秧机2300台,其中高速插秧机1238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倍、1.41倍。建成具有季供秧能力500亩以上的规模化育秧中心319个,规模化育秧面积达4090亩,规模化育秧水平达到50%,育秧中心大棚建设面积近27万平方米,可供4万亩大田机插。
  正是在这些先进设施和装备的支撑下,该市今年早稻机插面积达到了18.75万亩,机插率为76%,比去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桐乡:创新推广模式 加快技术普及
  近年来,桐乡市借着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创新推广模式,加快技术普及,试验探索适合本地的低成本育秧技术和配套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实现了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
  目前,该市拥有插秧机93台,建有育秧能力30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9个,1000亩以上的育秧基地15个。去年完成单季晚稻机插面积4.6万亩,比上年同期净增1.1万亩,增幅31.4%,机插率达到17.1%,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该市机插面积有望比去年增加9000亩左右,达5.5万亩,机插率有望超过20%。
创新模式 培育主体
  该市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等有利时机,根据当地粮食生产实际,采取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育秧中心为平台,大户先行、带动农户、整村推进的推广模式。该市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插等服务能力,全市2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具备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最大的龙翔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育插秧能力超过5000亩;石门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的水稻催芽播种面积超过2万亩,辐射4个镇、街道。
  该市还借助行政推动力来加速水稻机插的整村推进,建立了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多层次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目前该市有20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占全市总村数的11.3%。
整合资源 强化服务
  在水稻机插推广过程中,桐乡市不断完善机插技术,建立了服务体系,加强技术资源的整合,建立了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为机插技术示范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该市专门成立了水稻机插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明确农机与农艺技术人员责任,做到技术措施协调统一。在育秧中心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产示范方创建等涉及机插的项目中,农机与农艺部门都共同参与实施。2010年,该市农机与农艺部门共同制订了《桐乡市晚稻机插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实现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在每年的育插秧期间,该市农机农艺部门积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提高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仅今年育秧期间,每个育秧中心在浸种催芽、机械播种环节,均有农机农艺技术人员到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全市33处育秧田块仅市级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就达50次。
义乌:建设育秧中心 突破机插瓶颈
  近年来,义乌市以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温室育秧技术研究,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该市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8万亩,机插率达到42%。
改进技术 破解难题
  秧苗培育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在2006年水稻机插试验示范过程中,义乌市遇到了机插秧培育难题。因为大田育秧受气候环境影响,发芽率低,易产生烂秧,秧苗生长不均匀,在机插作业时产生漏插等现象,影响机插质量。
  为有效解决机插水稻秧苗培育难题,义乌市农机管理站结合传统旱育秧和无土育秧技术,于2007年在义宝农庄建设全省首个砖混结构简易育秧温室,开展机插秧温室培育技术试验研究。当年育秧20余批,秧苗2.2万余盘。温室秧苗生长均匀、整齐、根系发达,质量符合机插作业要求,温室育秧技术研究取得预期效果。
  针对简易温室透光性差、上下层温差大、温湿度控制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义乌市农机站借鉴现代温室育苗技术,对原有的简易温室进行技术改造。2008年2月,义宝农庄投资28万元,建立了全省首座智能化玻璃育秧温室,温室秧苗质量明显提高,完全符合机插作业要求。
  为进一步优化温室育秧技术,义乌市农机管理站积极与生产厂家协调,不断改进温室结构,温室育秧技术日趋成熟。2009年,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全省首个《机插水稻温室育秧技术操作规程》,为温室育秧中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合理布局 积极推进
  2007年以来,义乌市把育秧中心建设作为农业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省部共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的重要建设内容来抓,以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进程。
  该市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按照全市水稻面积的分布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温室育秧中心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温室秧苗供应网络。目前,已在义亭、稠城、大陈、后宅、廿三里、赤岸等镇(街道)建成7个温室育秧中心。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该市计划今后两年内再建设2-3个育秧中心,使全市温室育秧能力达到5万亩以上,温室育秧占全市机插秧面积的80%以上。
  为有效解决一家一户秧苗培育和机插难题,进一步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义乌市大力培育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全市现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9家、农机作业服务部4个、农机大户145家。这些服务主体已承担了全市70%以上粮食生产农机作业服务任务。同时,积极组建了7个育秧中心,各育秧中心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对外开展服务,实行订单服务、半托服务、全托服务。
  温室育秧中心的建设,得到了义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五年来,该市温室育秧中心建设扶持资金达366万元。
  到去年年底,义乌市已拥有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7个,温室9幢,面积达到1620平方米,年育秧能力达4万余亩,智能化玻璃育秧温室中心已初具规模。
余文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