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各地农业补贴发放金额稳步上升,但依然无法冲抵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记者近期在部分地区采访时发现,农业补贴在农民收入和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呈现“双下降”趋势。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已进入调整拐点。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支持力度还比较低。2007年到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农业补贴率为22%,其中韩国达52%、日本47%、加拿大26%、欧盟23%,而中国只有9.1%。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肖兴志建议,在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型福利”补贴的基础上,需要更加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生产主体的投入;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从完善制度、做好服务出发,为农业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种地最怕天灾!”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岫岩村种粮大户李忠义说。李忠义承包了30公顷农田,坦言好年头一公顷能赚四五千元,跟出去打工差不多。“冰雹、干旱、暴雨、大风、病虫害,几乎每年都会遇到,种地是最不安全的挣钱路子。”他说。
针对这一情况,许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呼吁,应加大农业保险扶持的力度,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吉林省榆树市城发乡吉发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士军说:“我们这里,农业保险只是针对农民和村一级,合作社想投保都不给保。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合作社几年的积蓄就会赔个干干净净。”
此外,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补贴等也应多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倾斜。四川省仁寿县踏水村59岁农民郭九明耕种了45亩农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告诉记者,村子里有12个村民小组,只有两个村民小组有农田基础设施,其余的农田春旱或伏旱经常发生,粮食产量很不稳定。“农业补贴资金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应该发给那些真正发展农业生产的人。”郭九明说。
(摘自《半月谈》2012年第13期齐海山 王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