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生产者的农民

如何生产出安全的食用林产品

禁用限用这些农药

  •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
      限制使用的农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19种高毒农药不得用于竹林、山核桃、香榧、油茶、板栗上。任何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
    使用农药时做到六个结合
      有害生物的防治与保护天敌相结合。不同时期有害生物的种类不同,天敌的种类也不同,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要保护利用好天敌。如:有的植物叶螨类有害生物发生比较严重,而食叶类有害生物发生较轻,达不到防治指标。因此在用药时可选择“15%哒螨灵乳油”、“20%螨死净胶悬剂”等专一性杀螨药剂,不要选用“功夫”、“灭扫利”等虫螨兼治的广谱性杀虫剂。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使用相结合。苏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类农药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击中目标后,在有害生物体内有一个生理、生化过程,见效较慢,但药效持续时间长;而化学农药大部分都具有击倒、触杀、熏蒸、内吸、胃毒等作用,见效较快。
      防治时期与药性及剂量相结合。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同一类或某一种有害生物的不同发生时期对药剂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用的药剂和剂量也不尽相同。如阿维菌素对幼虫、卵有效果,而对蛹和成虫没有效果,在蛹期和成虫期不能用这种药。
      用药浓度与温湿度高低和阳光强弱相结合。不论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其防治效果受温湿度高低和阳光的强弱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杀虫剂药性稳定性越差,分解发挥越快,药效越高,这时使用浓度应相对低一些。湿度越大,杀菌剂效果越差,相对使用浓度应加大。
      选择使用农药要与植物对农药的敏感程度相结合。有的植物对某种农药反应敏感,在这类植物上应禁用。
      农药的专一性使用、交替使用和混合使用相结合。
    注意安全使用农药
      购用农药看清标签:不要购买和使用标签模糊不清、证号不全的农药。农药标签应标有登记证号,国内生产的还应有生产批准证号、产品标准号。
      喷施农药注意天气:喷施农药,要注意风力、风向及晴雨等天气变化。应在无雨、3级风以下天气施药。不要逆风喷施农药。夏季高温季节喷施农药,要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3时后进行。
      施药时注意防护:施药时,必须穿防护衣裤和防护鞋,戴口罩、帽子和防护手套。
      适期用药避免残留:必须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最后一次施药至植物收获时的间隔天数。施用农药前,必须按标签上标注的间隔期施药。
    科学防治竹林有害生物
      营林防治:保护好竹林周边森林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对笋用竹林、笋竹两用竹林,采取冬季垦复、夏季除草等措施,破坏有害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优化竹林结构,科学施肥、灌水,促进竹林(笋)生长,提高竹林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和忍受能力;及时清除有病、虫为害竹笋(枝叶秆)和老弱残次竹,减少林内病虫源和传播源,改善竹林环境。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如竹林内用黑光灯、高压泵灯、频振式诱杀灯等诱杀螟蛾、夜蛾类害虫等;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进行诱杀,竹林内用糖醋液、性信息素、卤水、腥味或在麦麸皮、饼肥等食物中掺入适当毒剂诱杀害虫;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人为设置害虫潜伏条件引诱害虫来潜伏或越冬,然后杀灭害虫;利用害虫上竹习性,设置阻隔带、环或毒环捕杀害虫。
      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保护和利用螳螂、瓢虫、草蛉、蚂蚁、食蚜蝇、猎蝽、蜘珠等捕食性天敌和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的卵、幼虫、蛹,达到治虫目的,降低害虫为害。可采用人工繁殖释放天敌、助迁、引进天敌及填充寄生食物等方法。
      以菌治虫,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害虫的致病或对病源菌的抑制作用防治病虫害。比如,利用细菌:普遍应用苏云金杆菌(BT)等菌剂,防治害虫。可采用喷雾、喷粉方法。利用真菌:应用白僵菌、绿僵菌、蚜霉菌等,防治害虫。可采用林间喷雾喷粉方法。这种方法在温度适宜林中湿度较大时效果更好。利用病毒:应用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害虫。
      利用藜碱醇溶液,苦参素、苦楝素、鱼藤根、除虫菊素、双素碱等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
      保护和招引食虫鸟,鸟类能捕食竹林中的螟虫、舟蛾等害虫的成虫、幼虫。在竹林中应严格禁止捕杀益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进行人工招引。
      化学防治:合理选用农药,根据竹林有害生物发生实际对症用药,因防治对象、农药性能以及抗药性能程度不同而选用最合适的农药品种,依据防治指标适时防治,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以减少对竹林和环境的污染。
      优先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限量合理使用矿物源农药(硫、铜制剂)。
      有限度地使用部分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选用品种、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应按要求执行。
      采笋期间禁止使用任何农药。防治地下害虫应在采笋期结束后进行;防治叶、枝、秆病虫,应在采笋前1个月或笋期结束后进行。在竹笋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经济林病虫害防治应得法
      香榧树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原则,以冬季清除病虫枝、深翻等营林措施为基础,以人工捕捉、灯光诱杀等人工物理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控制病虫危害。
      油茶林病虫害控制原则是加强栽培区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定点定期观察病虫害消长情况,实施有效的病虫害监控措施。要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培育,合理经营,实施可持续经营措施,充分利用油茶自身的适应性和抗性,增强油茶树体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施用量,使农药残留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油茶林在造林时,应选择对炭疽病等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油茶品种。造林后,应加强对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合理负载,适时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改善生态环境,增施磷钾肥,促进油茶健壮生长,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实施冬季垦复、修剪,及时清除病虫害危害的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早春结合修剪,剪除有炭疽病、软腐病的枝条及历史病株;4-5月,剪除有刺绵蚧雌虫为害的树枝;6-7月,剪除有茶梢蛾、天牛、蛀茎虫危害的虫梢。所有病虫枝应集中烧毁。
      物理措施:在11月和次年3月,人工摘除油茶毒蛾卵块。人工捕捉油茶蓝翅天牛的成虫、油茶尺蠖的幼虫。
      生物措施:保护和利用黑缘红瓢虫、中华盾瓢虫等天敌,抑制油茶煤病的媒介绵介壳虫。保护和利用旋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寄生天敌,防治茶梢蛾。保护和利用黑卵蜂、赤眼蜂等天敌,防治茶毒蛾。间种山苍子,降低油茶煤病发生率。
      化学防治:严格执行国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禁止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有“三致”作用的药剂。只有在病虫害为害严重,且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才使用化学农药。限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格控制施药量、施药次数,采用正确施用方法。建议使用更低毒、有效的化学农药更替产品。严禁在果实采收前40天喷施任何药剂。
      山核桃树病虫害防治,应以营林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无公害防治为手段,综合应用营林、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
      防治方法: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培育管理,增强树体免疫力;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林内种植臭椿等驱虫树种;保护和利用天敌,提倡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农药使用应按规定执行。 曹件生
    延伸阅读
    全省食用林产品知多少
      2011年,全省经济林面积103.91万公顷,竹林面积84.78万公顷。年产鲜笋148.81万吨;年产山核桃、香榧、板栗、银杏等干果9.51万吨;年产油茶籽4.89万吨,食用林产品产业产值538.2亿元。
      近年来,全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食用林产品生产环节监测合格率从2005年的92.6%提高到2011年96%,全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林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百日行动”的目标和重点
      “五个100%”工作目标: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街道)配合协作,乡镇(街道)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监管责任到位率100%;督促引导食用林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主体责任,对生产主体的培训率、约谈率、承诺率达到100%;督促指导食用林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建档率100%;对辖区内排查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隐患整治率达到100%;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线索向公安机关移送率达到100%。
      四个整治重点:重点产品(鲜笋、山核桃、香榧、油茶、板栗等食用林产品,着重抓好鲜笋);重点单位(食用林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重点环节(食用林产品种植环节,着重抓好投入品使用监管);重点季节(着重抓好施肥、病虫害防治季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