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抢”季节是农民最辛劳的季节。要赶在立秋前完成早稻抢收、晚稻抢插任务,农民顶着烈日和时间赛跑。7月27日,笔者走近种粮大户,体验“双抢”的辛劳和喜悦。
“十八般武器”抢进度
清晨5点,诸暨市安华镇湖头村农机大户俞小松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匆匆洗漱后在村小吃部简单吃了早饭就赶到烘干房,指挥雇工把前一天烘干的17吨粮食分三车运往粮站。售完粮后,雇工们按照俞小松的吩咐兵分四路——收割、翻耕、插秧、烘干,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
在田头,两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穿梭,4台洋马牌插秧机载着秧盘,将秧苗稳稳地插入泥中;在烘干房,3台烘干机日夜不停地运转。这几日,俞小松的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十八般武器”全都投入了“双抢”,一派农机铁军战“双抢”的景象。
“收割是22号开始的,晚稻插秧是26号开始的,整个‘双枪’要保证在8月5号前全部完成。”俞小松说,他今年雇了19名江西籍民工,每天人均工资110元。“水好放了,要快点呀,否则要影响耕田的。”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俞小松扯着嗓子在催促雇工。“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到粮站,大家抓紧装袋。”不一会,俞小松来到烘干房向雇工交代任务。
俞小松不停地来回奔跑,他最担心的是进度。“‘双抢’,抢的就是时间。”他说,晚稻种植对时间有严格要求,过了8月5日再插秧,晚稻生长和产量就会受到影响。
错时开工避高温
上午晴空万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很快由柔和转为强烈,田间地头热浪翻腾,在田间劳作就像被火炙烤着似的,脸颊上豆粒般大小的汗水一直往下滴。雇工时不时地撩起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被汗水湿透的衣服紧紧贴在背上。
上午10点多,俞小松招呼大家收工。他说,温度太高,一方面人吃不消,另一方面刚插下的秧苗也不易成活,所以等到下午3点半再开工。俞小松心里明白,高温让白天的劳作时间大大“缩水”,为了抢回时间,他把劳作时间错开,中午休息,收工时间则延迟到晚上8点。
在收割现场,记者看见田坎边放着几只大矿泉水桶。“周边没有可以遮阳的地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很容易中暑,我们一天至少要喝掉6桶矿泉水。”皮肤黝黑的俞小松在烈日下不戴草帽,也不带毛巾,他说自己历来都这样,习惯了。又热又渴时,俞小松就会拧开矿泉水瓶盖,狠狠地喝上几口,然后把剩下的水全都浇在自己的头上。
信心指数飙过气温
俞小松今年种了550亩早稻,他说,“双抢”开始后,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雇人、引水、售粮等事事都得操心,因为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是同时进行,环环紧扣,来不得半点马虎。
“双抢”虽辛苦,但也不乏快乐和希望。“今年收成比去年要好,亩产有400公斤。”谈起种粮的收成,俞小松喜上眉梢: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大,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让种粮大户提高了种粮信心。他购置的那些大型农机具,要100多万元,国家补贴高达70多万元。除了各种补贴外,还有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再加上这几年粮食市场行情不错,粮食不愁卖。他还带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对种地充满信心。
蒋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