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税负一直是政府和民众都相当关注的问题。税收自古就有,唐代初期藏富于民的税收政策,倒是值得我们一看。
政府官员不得与民争利
政府该不该直接从事商业活动,一直都是古今中外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大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盐、铁和酒等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是民间私营。而汉武帝时期,国进民退的步伐加快,盐、铁、酒收归国营。汉武帝之后的历朝历代,政府对生活必需品到底是国家经营,还是民间经营,一直摇摆不定。
唐初,律法规定,政府和政府官员不得与民争利。与之相对应,政府全面退出一般生活品的生产和经营,放开手让民间来主导。于是这一时期,形成了较大一波“国退民进”的高潮。
政府在退出生产经营的同时,并未放弃政府管制的职能。《唐律》(可视为唐代的宪法)规定,为保证商业市场的正常秩序,政府要对价格实行规范和引导,并要在买卖双方发生价格纠纷时,第一时间作出判定。为防止多个商人对市场的联合垄断,各级政府要下大力进行打击和严惩。
在“国退民进”的大环境下,唐初的政府开支是相当克制和谨慎的。而且,唐太宗鉴于隋炀帝好大喜功、极度淫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主观上要求政府减少支出。
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有一个大臣上奏,说首都的夏季天气酷热,湿气很重,建议给太宗修造一个避暑的夏宫。太宗听后,坚决反对。他认为,政府用的每一分钱,都来源于民众的税赋。建造夏宫,只会消耗国家的财富,从根本上说就是劳民伤财,消耗国民的财富。
帝王如此,唐初一些大臣更是简朴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如当时的户部尚书戴胄,因居所太过于简陋,死后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来供人祭奠。还有名臣魏征,宅邸内居然没有专门的客厅,还不如一般的中等收入者。
君臣皆牢记财富来源于普通老百姓的理念。与之相对照的就是民间的富庶,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位捡垃圾、收废品的普通劳动者和一位清除粪便的工人,都因善于经营,把产业规模化而成为百万富翁。
唐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低税率时代
唐初,以户作为课税的对象,田税是其中最重要的税种。因为在古代,农业人口占人口的绝大部分,田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今天的个人所得税。唐初,经过长年的战争,土地荒芜现象严重。唐高祖李渊实施了均田制,对无田的农民免费赠予田地。大体上,一户人家可以获得100亩土地。唐代的田税主要是实物税,税率约为2%。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低税率时代。
一般说来,唐初100亩土地要缴纳的农产品实物税为100多公斤米,一亩才1公斤多。而在唐代之前的隋代,100亩田地要缴纳的实物税一般最少为150公斤米。在更早一点的北周,百亩的税收曾高达500公斤以上。
唐初,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并非所有农户都能获得100亩土地。故而,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如果一户的田地达不到50亩,就可以免除赋税。
上述这种2%的农产品实物税叫“租”,是普遍性的。在唐初,还有两种附加的田税:“庸”和“调”。“庸”是徭役,就是国民要为政府义务干活。唐初,每个成年男子都要为政府免费干活20天。“调”是针对经济作物,如对丝绸、麻布进行征税。根据各地的物产不同,征收的物品有所不同,其实也是一种实物税。
按照现代财税理论,税收是为了进行国民财富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唐高祖时期,政府把全国农户分为三等,根据农户的财力进行梯级田税征收,较为灵活和人性化,使得农户在灾荒、劳动力伤残或死亡等特殊情况下,能够少纳税,减少其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达到减少贫富差距的目标,唐高祖李渊在原有的三等划分的基础上再次细分,把农户分为九等。这样,在农户土地产出和经济状况堪忧的情形之下,政府能够适当地调低对特殊农户的田税税率,甚至减免其田税。
在田税政策上,唐初对外国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还有优惠政策。对于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农户和牧民,也分为九等,最差的两等可以免除各种赋税。对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经济状况位于最差等级的农户,总体上说,每百亩纳税不到50公斤米。如果是那些远离汉人居住地、生产更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在税率上还有优惠政策,在已经减少的基础上再减半。
因灾害而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的农户,在田税减免上也有相应的规定。一般产量损失达到40%的,可免粮食税;损失60%的,可免粮食税和经济作物税;要是达到70%的,可免除所有税负。
可见,在唐初,人们的税负痛苦指数是相当低的。至少,比起它之前的隋代和更早的北周,人们的纳税负担是大幅度降低了。
把财富留在民间
古代的商税,其实就是现代的流转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公元626年),就下诏书规定,在整个中国北方严禁收缴流通税,并废除黄河流域各个口岸的关卡,使得国内货物得以快速、便利地流通,极大地加强了国内贸易的自由度。
口岸税在中国古代是流转税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唐代初期的中国北方,把口岸税降为零,可想而知总体商税的税负,是相当低的。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唐太宗的主导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政府不与民争利,把财富都留在民间。零口岸税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国民进行投资和积累财富的热情。
为了实现这项政策的效率最大化,防止官员、豪强等特殊群体通过各种资源优势进行商业活动,政府同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得经商,违者重惩。禁止高级官员从事商业活动,其实就是把零口岸税的政策所带来的收益留在民间。
唐代在大规模减税的基础上,也并非全都是减税或免税,而是有差异性地对待。譬如说流通税的税率,在北方很低,但是在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却相对要高一些。一般说来,在南方,流转税主要是渡口通过税和商品交易税这两种。不过,其税率也不算高,譬如商品交易税才2%。
除了对国内贸易保持低税率之外,唐初对外关税的税率,也相对很低。进口货物的税率,一般为10%,但若进口货物对国内贸易有较大冲击的,则税率调高为30%。纵观世界古代史,这样的关税水平也不算高。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政策使得唐朝帝国成为全球性的大国,而首都长安也成为了世界之都。
(摘自《人民论坛》 梁盼/文201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