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业保险,真心期待你更美

  □本报记者 袁卫
  农业保险,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是全国气象灾害多发易发频发的省份之一,既有台风暴雨雷电之灾、高温缺水干旱之害,也有山洪地质灾害之忧、大风大雾冷害之患。为增强农业抗灾能力,2006年以来,浙江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覆盖全省,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提供了有效保障,被农民朋友誉为“三农”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然而,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农民朋友也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台风“海葵”吹过后,农民群众更期盼农业保险这根“保险带”能系得更紧些。【现状】风雨中,现代农业“伤不起”
  狂风,暴雨,积水,“海葵”以这样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惊人破坏力。作物大量被淹,大棚成片倒塌,蔬菜瓜果绝收,风雨中,农业成了最受伤的产业:据省防指统计,“海葵”使我省遭受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其中农林渔业损失达122.8亿元,占52%。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尽管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业“两区”建设,使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环境下,现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值得一提的是,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赋予了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却也需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收入相对多元的传统农民相比,职业农民的投入更大,收入来源单一,更易出现“多年致富、一灾返贫”的情况。
  “5个家庭多年来的积蓄都被台风吹光了。”李银春是长兴县和平镇的农民,2008年,看到葡萄种植效益不错的他,和村里另外4位农民一起,建起了138亩优质葡萄基地。4年来,他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葡萄园里,好不容易葡萄到了盛产期,却不曾想,台风过后,他们的葡萄园整整浸没了70多个小时,不仅价值150多万元的葡萄颗粒无收,连上百万元的前期投入也血本无归,5户农家直接陷入困境。李银春连声感慨,这些年尽管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农业还是不堪一击。
  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农业一直是我省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即使在没有遭受台风直接袭击、尚算风调雨顺的2011年,我省农业仍因受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影响,有68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近一成绝收,经济损失巨大。
【探索】大灾后,农业保险成最大期盼
  和李银春们相比,奉化市绿苑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瑞军则幸运了很多。
  “海葵”肆虐后,绿苑果蔬的170多亩大棚果蔬和200多亩露地作物遭受巨大损失,蒋瑞军估计损失额达200万元。
  一筹莫展的蒋瑞军想到了年初投保的农业保险。经过报损、查看、定损、理赔等环节,8月10日,他从人保财险奉化农险部拿到了7万元预赔款。“这是全部赔付款的50%,过些日子还能再领7万元。”蒋瑞军告诉记者,参加农业保险,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了这笔钱,购买农膜、修复大棚、购种补种等灾后恢复生产的资金有了着落,“最主要的是,农业保险让我们看到了抗击灾害的希望,增强了社员们生产自救的信心。”
  截至8月10日,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受“海葵”影响的报损金额12156.16万元,估损金额5326.83万元,数以千计的农民将领到赔付款。
  自2004年我省开始酝酿出台农业保险政策以来,便一直立足于因地制宜,让农民真正受益。经过反复比较权衡,我省确立了“政府推动,共保经营”的新模式——由在浙的10家商业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经营范围为农险、以险养险、涉农险,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并由政府在保费上给予补贴并按比例承担风险责任。2006年3月,这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农业保险模式在全省11个县(市、区)启动了试点。
  由于这一保险模式在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的同时,还积极依靠市场运作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保障,因此发展顺利,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了我省有农业生产的83个县(市、区)。与此同时,试点品种从10个增加到了11个,参保品种从每个县的5个扩大到了7个,政府保费补助比例从原来的35%提高到了40%。2011年开始,我省还施行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截至2011年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农户135.08万户,大户参保率达85.18%。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呼声】期待雨后阳光,更及时更温暖
  然而,“海葵”给浙江带来的狂风暴雨,又让浙江人陷入了思索。
  在“海葵”过后的各项统计,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两个值得思索的数字:122.8亿元,是我省农林渔业的损失额;5326.83万元,则是农业保险的估损金额。后者不足前者的二百分之一,就算按照12156.16万元的报损金额计算,后者也不及前者的百分之一!这意味着,若是不算救灾补助,99%以上的农业损失将由农民自负。
  业内人士指出,农业保险为农户注入了“能量”,对灾后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保险仍有待完善之处:一方面,现行政策条件与农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还不相适应,有些险种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有些种植、养殖产业,农民却是想保而不能保;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单体规模小,但品种多、地域广,特别是遇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时,更是量大面广,定损难度很大,“共保体”盈利难,对拓展新业务兴趣就不大。 记者调查发现,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推广宣传下,我省农民对农业保险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他们结合自己的生产需求,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是扩大保险品种。受“海葵”影响,宁海县长街镇海产养殖大户徐大和承包的水产养殖塘遭受毁灭性打击:海潮和大雨形成了严重的内涝,将大部分的养殖塘冲毁,养殖的虾、蟹、鱼等几乎都跑了,即使留在塘里,也因为水盐分的变化,很快死去。徐大和说,他早有参加农业保险的想法,但却投保无门,因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并未将虾、蟹等水产养殖纳入其中。
  种植业亦如是。“海葵”给宁波市北仑区的花卉苗木种植业带去了极大影响,大量基地被淹。痛定思痛,不少损失较大的农户便有了参保意向,不过,花木并不在投保范围之内。中国人保北仑支公司综合部副经理胡振华表示,当地曾考虑过增加花木保险险种的设想,但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认为,花木市场价格变动很大,品种多样,定损工作很难开展,最终拒绝了花农投保的提议。记者了解到,这次台风中受损严重的葡萄、梨、桃子等经济作物,大多不在投保范围之内,即使个别地方设置了相关险种,也仅仅是保树木而非保果实,与农户的期望相差较大。
  其次是降低赔付门槛,提高赔付标准。“我们公司被淹死了683头小猪,但是保险公司说,重量在20公斤以下的小猪不在理赔范围。”安吉县正新牧业的负责人沈顺新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给自己的每头生猪都交了农业保险,但在遭灾后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时,却会得到这样的答复。沈顺新非常无奈:“我每年光保费就要交近10万元,今年遭台风损失了80几万元,结果保险公司一定损,却只有1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对水稻的赔付标准是每亩200-400元,大棚蔬菜为每亩200-800元,柑橘为1000元,露地西瓜为300-600元。在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浙江,相对于每亩动辄上万元的投入,这样的保额对农民的吸引力自是不大。
  再次是加快理赔速度。农业生产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尤其是灾后恢复生产,必须尽快修复设施、补种补植,其紧张程度用“争分夺秒”来形容也毫不为过。然而,由于量大面广,一旦发生灾害,保险公司不仅要逐户核保,还要到每一田块查勘定损,逐户理赔,巨大的工作量使农业保险的理赔速度一直跟不上农民生产自救的脚步。此外,现行保险条款规定,发生灾害后,赔付分二次进行,先由“共保体”向农户支付保单核定部分50%的预付赔款,再在保险年度末进行个案清算。农户们大多希望保险公司能实行一次性100%赔付,及时到帐,以利尽快恢复生产。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信心】遮风挡雨,艰难的路坚定地走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美国用了70年,欧洲用了60年、日本用了40年。尽管我省的农业保险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欣喜地发现,党和政府正在以农民的要求为己任,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完善之路:
  8月9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在台州指导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时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新机制、新路径,让广大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8月11日-12日,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史济锡带领专家组来到湖州,一边指导灾后生产自救,一边调研农业保险有关情况;
  有关专家和学者也对完善农业保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农科所所长汪惠芳说,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要求与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之间存在矛盾,保险公司难以在低保费、高赔付之间寻求平衡,从而降低了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程度。另外,农业保险低补偿与农业产业高风险之间以及农业保险高成本与农户家庭低收入之间存在矛盾,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此,她建议,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在农业保险方面做好立法,推出农业风险基金,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立农业风险巨灾补偿基金,同时构建和完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和农业巨灾风险承接机制。
  浙江大学教师施红则建议,“共保体”要强化自主承保,设计符合农户需求的险种,适度推进“产量保险”的试点。同时,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一起科学厘定保险费率,适当提高赔付标准,同时调整风险分担机制,在保证农民积极性的同时,缓解保险公司超额赔款的压力,逐步完善对保险公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加快理赔速度方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蒋丽君建议,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最好在乡镇、村一级建立工作网络,或者依托农村基层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农险定损理赔专家小组,以快速、精准地做好现场踏勘、定损理赔等工作。必要时,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林、渔等部门的干部,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保险公司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定损工作。
  在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方面,有专家建议,应该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上,把参加政策性农险作为享受政府其他补贴的必要条件。美国在实行了把购买农业保险作为获得政府其他支持的条件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才获得突破性发展。1994年通过的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规定,除非农场主购买了农作物保险,最少也要购买巨灾保险保障,否则,他们就不能得到农业保护计划中的其他好处。
他山之石美国农业保险之路
  1938年,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应运而生,美国农业部据此设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此后,美国农作物保险面临着重大考验,主要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亏损严重,无力储备足够的保险基金。美国政府开始全面推广农作物保险体系,扩大农作物承保面积,放开农险地区限制,提高农民的参保率。
  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补贴包括两部分,对美国大规模天灾的农业保险赔偿完全由政府补贴;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补贴。
  与此同时,美国还向农作物保险提供4大类政策和经济支持,其中包括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保费50%-80%的补贴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