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代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让近万农户户均年增收6721元;二次留茎三次采笋技术,让芦笋年采收期长达250天;“春雨一号”、“春雨二号”推广种植面积达10.49万亩,让茶农增收6.32亿元……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的强“引擎”
2011年度55个农业科技项目获省农业厅表彰奖励
□本报记者 葛勇进
  代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让“耳—稻”轮作实现亩产了千斤粮万元钱;二次留茎三次采笋技术,使得芦笋年采收期长达250天……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我省的农业科技活力四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在农科教、产学研共同协作下,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延伸农业产业链等,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不仅提升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力、转化力和应用力,而且有效地助推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省农业厅对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55个农业科技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桑园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与推广”等40个项目分获2011年度省农业丰收一、二、三等奖;“山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集成示范”等15个项目分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同时授予孙越信等50人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称号。
代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
耳稻双增产 收入上万元
  眼下正是栽植黑木耳的日子,龙泉市竹洋乡山溪口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备料、制袋、装菌种。
  陈裕忠是山溪口村的黑木耳种植大户。他说,这几年,实行“耳—稻”轮作模式,种一季晚稻再生产一季黑木耳,亩产粮食超千斤,收入上万元,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耳—稻”轮作,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增加收入,目前已成为该村村民的首选。据了解,山溪口村自2008年发展代料黑木耳生产后,如今全村普遍实行“耳—稻”轮作模式,收入因此大增。去年全村栽植黑木耳630万棒,户均2万棒,户均产值10万元以上。
  其实,山溪口村民的增收离不开黑木耳生产技术的创新。从2009年开始,龙泉市食用菌协会和农业部门实施“代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项目”,以促进黑木耳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品种是关键。早在段木生产黑木耳时,当地农民一直沿用段木品种“新科”。而采用代料黑木耳生产后,由于该品种耐高温能力弱,常出现菌棒成活率低、后期烂棒等现象,产量不稳定。为此,科技人员经过大量的试验、对比、筛选,从不同的黑木耳菌株中,选出耐高温性好、抗逆能力强的优良菌株“916”。由于性能好,该菌株于2010年、2011年被列为全省食用菌主推品种。
  针对代料黑木耳生产小散乱、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项目组与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农民“三改”,即改氮素偏高培养基为低氮培养基、改经验判断接种期为根据气象服务系统确定最佳接种期、改室内养菌为室外养菌,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以菌棒集约化加工、“耳—稻”轮作、田间杂草物理防治和废弃料循环利用等为核心的配套技术,使菌棒成活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平均产量达0.075公斤/袋,比老品种提高40%左右。
  为提高技术的入户率,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好处,科技人员又创建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并实行“四统一”:统一生产季节、统一供种、统一制棒、统一防治病虫害,以点带面加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截至去年底,项目组建立了4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示范村。在这些示范样板的带动下,全市的代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率从2009年的34.07%提高到去年的56.46%,良种覆盖率达98.7%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2009年至2011年,代料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在龙泉的安仁、兰巨、八都等19个乡镇(街道)412个村得到推广应用,项目区内924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6721元;累计推广1.7412亿袋,亩均产值达4.2万元,比项目实施前提高42.8%,农民增收1.86亿元。
二次留茎三次采笋:芦笋年采收期长达250天
  我省是芦笋主产区,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主要分布于富阳、萧山、平湖、长兴、嘉善等地。
  芦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蔬菜之王”的美称,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大。但在常规露地栽培下,受不利天气影响,芦笋的病虫害发生重、采收期短、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也困扰着我省芦笋产业的发展。针对芦笋生产中的问题,拥有我省最大芦笋种植基地的杭州佳惠农业开发公司经多年的摸索,创造性地研究出“全程覆盖二次留茎三次采笋栽培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弱化了生产中的不利天气影响,而且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还延长了采笋期。
  据介绍,该技术一般1-4月上旬采收春笋,4月中旬清园、消毒土壤,选择实心茎作春母茎;5-8月采夏笋,8月下旬清园消毒,留秋母茎;9月下旬—11月上旬采秋笋。采用该技术,采笋期不仅向前提早90天,还延后30天,全年可达250天,亩产可达3400公斤左右,比露天栽培的芦笋平均采笋期多120天,产量超出2000多公斤。
  去年,嘉善县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79亩芦笋采用该技术种植,亩产达3556公斤,比原露地栽培提高133.8%,亩产值达19637元,公司因此新增效益553万元。目前,杭嘉湖等芦笋产区基本都采用该技术生产芦笋,面积达2万亩以上。
春雨一号、春雨二号:一次性育成的两只全国茶树新品种
“一场春雨后,云雾遍山香。多少品茶客,开怀话武阳”。喜欢喝茶的人肯定知道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的“武阳春雨”。然而很少有人知悉制作“武阳春雨”的主要茶树品种“春雨一号”和“春雨二号”。
  其实,这两个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倾注了武义茶叶专家的十年心血。上世纪90年代初,聪慧的武义茶农在引进的实生茶树群中发现了发芽特早、芽叶肥壮、采摘期长的茶树单株,于是利用育苗基地进行无性繁育,当时取名“武义早”,这就是今天的“春雨一号”;后又相继发现了发芽迟、茶叶肥壮、香气独特的单株,当时称为“六杯香”,现取名“春雨二号”。两个土生土长的茶树品种因其品性独特,深受茶农喜爱。
  2003年,武义县农业局成立了茶树新品种“春雨一号”、“春雨二号”的选育与推广项目组,正式开展茶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同年,两个品种参加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经过8年的繁育、试种、推广,获得广泛好评。2010年,“春雨一号”和“春雨二号”通过国家茶树新品种认定,正式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武义县也因此成为全国茶树育种史上唯一的一次性育成两只新品种的县级单位。目前两品种累计在浙江、江西、贵州、江苏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10.49万亩。“春雨一号”、“春雨二号”茶树新品种的认定推广为茶农增收提供了新途径。经多年的试种,“春雨一号”、“春雨二号”亩产值在7000元左右,效益较好。目前“春雨一号”已成为我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的主推品种。以这两个品种制成的茶样也屡获大奖,如以“春雨一号”制成的九龙山牌“武阳春雨”和“更香有机茶”;以“春雨二号”制成的“乡雨茶”和“汤记高山茶”等茶样在2010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获金奖。截至目前,“春雨一号”、“春雨二号”累计生产名优茶4.08万吨,产值达19.4亿元。
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治理:四大模式让水更清田更绿
  牧草作为青饲料喂母猪;养殖的排泄物通过集中发酵制成沼气,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甚至并网发电;产生的沼液、沼渣和畜禽粪便等制成绿色有机肥还田;留下的沼液通过管道又流进果蔬园肥田,或者进鱼田养鱼。
  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义乌的规模化养殖场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随处可见。
  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的治理是环境整治的一大难题。在治理排泄物时,普遍存在污水处理达标率低、资源化利用率差、循环利用率小等现象。从2009年开始,义乌市开拓思路,攻关突破治理中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建立了生态环保综合利用、牧草吸污高效利用生态、沼气能源利用与好氧处理达标和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四大生态治理模式,使养殖场中的排泄物得到高效生态处理。
  义乌市顺旺养殖场是一家年出栏1万余头生猪的规模化商品养猪场。多年来,该场累计投入312万元,把畜禽污水、粪便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将沼气发电供猪场内饲料加工和猪舍湿帘降温,沼液、沼渣作为优质肥料施用于牧草基地,降低牧草种植成本,合计年增收节支61.27万元。该模式实现了沼气电力化、排泄物肥料化和牧草饲料化,不仅实现了养殖场对外污染物“零排放”,还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截至目前,义乌市有43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和2家屠宰场建立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模式,每年处理污水270万吨,可产沼气638万立方米,创经济效益1.09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