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通讯员 吴达夫 詹淑红
每天早上6点20分,60岁的邵金钗准时走出家门,来到位于玉环县坎门镇海堤路的露天补网场地。她头上披一块毛巾,戴上竹笠帽,将长袖衣的袖子放下来,再为双手套上半截丝线手套,很快,邵金钗裸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双眼睛和10个手指。就这样,开始了她一天的补网工作。
“包成这样,还不得热坏了呀?”看着天空上明晃晃的刺眼阳光,感受着周边灼人的气温,记者担忧地问。“是很热,可如果不全副武装起来,皮肤会脱皮的,而且我们也习惯夏天时包成这样了。”说着话,邵金钗解开闷在脸上的那块毛巾,脸上已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已补网好一会儿,66岁的何小妹此时也解开脸上的毛巾,长长透了一口气后,边用毛巾擦汗边喝水。“流这么多汗,一天得喝好多瓶水才行。”她笑着说。
喝完水,何小妹将脸上的毛巾搭在一起,又与现场的10多名补网女忙开了。只见补网女们把渔网拉直摊开,或坐或站,一会儿用网刀劈开破损的网眼,一会儿飞针走线将渔网修补严实。补好后将网折叠整齐,等船主来收取。“有时候船只赶着出海,我们就把网送到船上。一张网有几百米长、300斤重,需要4个人才抬得动。”邵金钗说。
11点,大家放下手里的活回家吃饭。下午1点左右,正当太阳火辣辣之时,邵金钗与其他补网女又来到海堤路开始补网。此时,阳光直射在海堤上,她们就躲在一块篷布下忙碌着。“这段时间是禁渔期,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我们要把送来的渔网全部补好。”邵金钗说,每到禁渔期,她们会连续工作,中间一天休息都没有。遇上雨天,就穿着雨衣补网。如果是在冬天,遇上补网的活儿多时,则要在凛冽的寒风中加班到晚上10点。
看到已60岁的老母亲每天还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的,家境都不错的儿女们也劝过邵金钗,让她别去补网。“我们这儿补网女工有10多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有66岁,最年轻的也有48岁了,她们家庭条件都不错,儿女也多次劝过她们别出来补网,实在是太辛苦了,可这么多渔船等着渔网出海,没人补不行呀!”今年61岁、经营渔具修补已10年的骆银庆说,幸亏有这些“奶奶”级别的补网女,否则渔民就出不了海了。
说起这些补网女,骆银庆连连说“好”。“她们非常敬业,只要有渔网送来,我一个电话过去,她们就全来了。特别是年末这段时间,补网特别忙,她们除了每天晚上要加班外,还都忙到除夕前一天才结束,大年初二马上就回来继续补网了,一整年下来也没见她们休息几天。”
因为补网工作非常辛苦,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干。目前坎门大概只剩下不足百名的补网女,其中50岁以上的占了七成。鸡山、干江两乡镇的补网工年龄也都在35岁以上,年轻人宁愿去厂里打工。
为了缓解渔区补网工难叫的问题,鸡山、干江两乡镇渔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发动有股份的自家妇女学习补渔网,修补一些简易的破洞,还要求船上的渔民都拿起梭子来修几个网眼。二是两乡镇补网工互相调配,你需要我帮忙,我需要你帮忙。
干江镇上栈头村詹世秋的小渔船,有280只笼网,每只笼网12米长,一年到头笼网的修补几乎都是夫妻俩自己搞的。他说,年轻人不愿学补网,补网女后继无人了,而主要的因素还是在工资上,如果日工资比其他工资高出许多,有可能80后、90后的补网女会多起来。现在没办法,补网女少,渔网只能自己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