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业部审定的中国首批经营规模上亿元的种子企业即将对外公开,预计这些企业将在本月获颁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据介绍,本次进入农业部专家组最后审查的亿元种子企业共有48家,主要生产经营的是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品种。
在农业部公布首批亿元种子企业之后,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方面将推出包括建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种子生产保险、减免种子企业所得税和种子企业改制重组契税等一系列种业政策,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新政落地
去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大幅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中国种业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按照国务院安排,由农业部牵头,中农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8个部委曾先后多次召开种业发展协调会议,对各部委具体的分工和工作进展提出了要求。落实到农业部方面的重点主要是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制定种业发展规划等。
去年8月底,农业部推出了新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了种子行业的进入门槛,对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注册资本由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同时还要求这类企业的固定资产不得少于5000万元。
农业部大幅提高种业门槛的主要目的是想敦促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一批中小规模的落后种子企业。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国内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共有8700多家,而在市场上从事种子经营的代理商甚至多达18万家,在农业部推行新的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之后,不足一年,就有1800多家落后的种子企业遭到淘汰。目前国内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325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91家。
目前国内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都在争取获得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在经过严格的先期审查之后,6月中旬,共有包括中种集团、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在内的48家种子企业参加了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举办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许可证培训。
农业部审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关键是看企业是否拥有较强的品种自主选育能力、种子繁殖和质量控制能力、营销推广服务能力。最后获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首批亿元种子经营企业,将被视为种子企业的“国家队”,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方面将随之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这些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财政部负责在今年10月建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批筹资资金规模是15亿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落实减免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负责推进种子生产保险、种子储备、良种繁育补贴、加强队伍建设等。
不涉转基因
国务院去年发布的《意见》中有两处提及“转基因”,一是指出要“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再有就是强调要进一步规范“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两处的表述都很简洁。
《意见》推出之后,农业部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曾有多处是相关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的规定,其中第八、十一、二十条是关于申请领取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内容,第十三条也有涉及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的内容。
但在8月推出最终版本时,第三十五条有明确提示——“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由农业部另行制定”,之前“征求意见稿”相关转基因的规定都已被删除。
由于现在农业部审定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标准是根据《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所以本次农业部颁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与转基因无关。目前这些规模上亿元的种子企业主要是生产经营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品种,有一些大型种子企业虽然也在加快研究转基因玉米、水稻的研究,但距离“生产经营许可证”还很远。
降蕴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