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通讯员 陈胜伟
9月9日,来自台州市黄岩区的大学新生池力,满怀激动和憧憬佩戴上了浙江农林大学的校徽,成为该校农学122班的一名新生。和一般大学新生入学时要交学费、毕业后还要自己找工作不同,池力的大学四年不但不用交学费,而且他在入学报到前,已与黄岩区农业部门签订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该区农业部门工作。
133名大学生成为定向生
像池力一样的新生,浙江农林大学今年共有133名,分别来自温州、金华、衢州、丽水等8个地区35个县(市、区),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浙江省首届定向培养的基层农技人员”。早在到学校报到前,这133名新生都已经和相关农业部门签订了聘用合同,报到注册后将分别入读农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4个专业,其中农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等3个专业的104名新生不用交纳学费,4年的学习费用全部由省财政出资。
一直以来,我省农林类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和生源质量都不是很理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双向选择,又使很多条件艰苦的基层农业岗位很难招聘到高层次的人才。
江山市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当地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行业,高层次的农业人才相当缺乏。据悉,我省目前仅农技推广机构中农技人员缺口就达2600多人,今后每年还将有500人左右退休。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人才培养,2011年,我省下发《关于启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浙江农林大学的农业类专业启动定向招生试点,以更好地创新基层农技人员培养机制,提升农技队伍为农服务能力。今年6月,省农业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厅局又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先在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区)试点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
有关人士希望,新的政策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现代农业,而通过浙江农林大学的培养,我省能涌现更多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本科层次的农业专业人才。
立志成为农业人才
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启动以来,不仅吸引了大量考生报名,报考学生的分数也远远超过了招生预测:平均分为540.6分,远远高出433分的省第二批分数线,其中农学122班池力的高考总分达到了624分,成为全校的最高分。“定向招生的学生中,高考分数排在全省第二批前100位的有好几个,农林类专业能招到这样的生源,让我们喜出望外,学校决定按规定给部分高分录取的新生以最高2万元的奖励。”浙江农林大学招生工作负责人何振波说,“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招生工作能够拥有优良的生源质量,不仅反映出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定向招生方式的高度认同,也说明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立志投身现代农业。”
来自仙居的新生丁佳棋,高考成绩在全省第二批考生中排名第37位,凭借这样的分数他可以选择第二批中任何的学校和专业,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成为定向生,将来做一名基层农技人员。他说:“很多报名定向培养的学生,并不仅仅看中免学费和今后进事业单位,我们更是从这一政策中看到了农业人才的缺乏,以及政府部门对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关心,让我们坚定了从事基层农业工作的信心。我相信从事这一领域,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是解决当前基层农业服务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专业失衡状况的迫切要求,是进一步优化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结构和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的有力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教育质量,切实为农业培养出能胜任基层农技推广岗位、受农民欢迎的基层农业专业人才。”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