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设施化低碳化生态化

金华甲鱼“游”出新天地

  □本报记者 姚力丹
  近年来,随着效益渔业不断发展,金华渔业名特优品种养殖异军突起,特别是甲鱼作为高档水产品,养殖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更是在当地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金华甲鱼养殖面积已达到5000余亩,年产商品甲鱼6989吨,实现产值3.74亿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29.6%,甲鱼已成为当地渔业的特色支柱产业。
  在金华甲鱼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设施化、低碳化、生态化成为其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设施养殖甲鱼味美
  这里,山峦怀抱,环境幽静;这里,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这里,设施先进,管理标准。这里,就是金华婺城区龙门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
  位于婺城琅琊镇泉口村的龙门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2010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精品园三面环山、风光秀丽、水质优良、空气清新,与其说是一个生态鳖养殖基地,这里更像是一个生态休闲度假乐园。“好水才能养好鳖,为了保证我们养殖的‘鼋生土鳖’是原生态的,基地采用的水源是金华市饮用水源地沙金兰水库的水。”精品园创建主体、浙江鼋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建忠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甲鱼实行设施化养殖,短短几年,公司已迅速成长为婺城区的农业龙头企业。现在,精品园已经养殖优质无公害中华鳖50万只,产值约2200万元。
  在龙门渔业精品园里的两个养殖塘和回水处理池边,都安装了太阳能水质监测器。你可别小瞧这个小设施,它能对甲鱼池的水温、水质等各种环境因素进行24小时监测,从而保证甲鱼生长环境的安全。
  杨建忠介绍说,为了给甲鱼生长建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精品园建设过程中,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对180亩养殖塘进行了高标准养殖池改造,道路实行沥青路面硬化,沟渠建成三面光水泥渠,池塘设置了底部增氧设施,整个园区都设有水质实时监测和防盗监控系统设施。“依托水质监测系统等高科技设施,我们可以对酸碱度、溶解氧等关键水产养殖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把农药、饲料可能对甲鱼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杨建忠说。
  通过设施化建设,龙门精品园养殖的“鼋生土鳖”肉质鲜嫩,胶原蛋白含量高,可以与野生鳖媲美,并通过了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每公斤能卖到200—300元。公司的年产值也从以前的700万元增至1400万元,年净增收270万元,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额,都比设施化改造前翻了一番。
  据悉,“十二五”期间,金华将继续以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和特色精品园为重点,以龟鳖类设施化养殖为抓手,加快发展设施养殖。力争到2015年,全市龟鳖类设施化养殖面积达到4375亩,年产量8780吨,产值4.39亿元。
低碳养殖节约能源
  金华市绿丰水产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精品鳖养殖为主的水产龙头企业,可年产鳖250万—300万公斤。和其他养殖场不同的是,绿丰的甲鱼温室养殖告别了传统的煤饼锅炉加热,而是采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集热装置和生物质料锅炉。“甲鱼养殖离不开温室大棚,但是加温养殖造成的煤渣堆积等环境问题却很让人头疼。”绿丰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根发告诉记者,合作社有温室甲鱼430万只,温室面积达到14.5万平方米。以前,加温方式是清一式的锅炉加热养殖用水,自造煤饼炉加热维持温室气温,合作社一年要消耗标准煤近6000吨,排放二氧化碳4万多吨,产生煤渣可以堆满17个篮球场。“锅炉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异味,周围农户很有意见,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养下去。”金根发说,而且招锅炉工特别难,因为操作中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工资再高大家也都不愿做。
  为此,去年绿丰水产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套太阳能集热配地热能热泵热水系统,这套设备有独立的保温水箱、电脑控制台、独立水系统,用太阳能集热板加温养殖用水,达到所控温度后进入保温水箱,从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能源替换传统加温能源的新路子。
  不仅如此,今年,绿丰水产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了一台生物质料锅炉,以压块秸秆作为燃料,解决了太阳能集热器在阴雨天气供热不足的问题,使得养殖温室不论天气状况,气温都能常年保持在30—35摄氏度,加快了龟鳖生长速度,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据了解,目前,金华甲鱼温室养殖占了总面积85%左右。“十二五”期间,该市将开展《温室鳖场清洁、节能、高效供热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示范》项目,解决温室鳖场供热中的污染问题,实现清洁和安全供热。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明年当地将在西吴中华鳖养殖基地和绿丰水产养殖场进行试点,两个合作社将新增新型供热系统50台套,可节工省本增效500万元。
生态养殖美化环境
  甲鱼肉质嫩而鲜美,口感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美味佳肴和滋补身体的食疗佳品。可是,养殖甲鱼却很难避免水质污染。不过如果你来到兰溪永华特种水产养殖场,看到的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养殖塘里种植着一盆盆美人蕉、黄菖蒲;池塘水质清澈,青虾、泥鳅在水中游动;养殖塘的塘埂上还种着果蔬……
  “这就是我们采用的生物链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养殖场负责人张永华告诉记者,这种在岸上用底泥种植果蔬,水上种植水生植物,水中混养虾、鳅、螺的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净化水质,提升甲鱼免疫力。
  张永华告诉记者,底泥是甲鱼冬眠、栖息的重要场所,但也是病菌发生和传播蔓延的温床,为此,合作社在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会排干池水曝晒消毒,使底泥彻底氧化分解,并挖出过多底泥,种植果蔬,果蔬收获后可作为甲鱼的青饲料,实现底泥—果蔬—甲鱼的循环生物链种养。而黄菖蒲、美人蕉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青虾、泥鳅、螺蛳和甲鱼混养,不但能为甲鱼提供天然鲜活幼体饵料,还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能有效增强甲鱼免疫抗病能力,提升甲鱼品质。
  在采用生物链生态环保养殖模式的同时,去年,永华养殖场还建起了循环水处理设备,让3万多只鳖住进了“自动换水房”。张永华介绍说,循环水处理设备通过将养鳖的水抽到三级沉淀池和过滤塔,配以紫外线消毒技术杀灭水中的微生物,消毒后的水再放到鳖池中循环利用,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