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消费

景区降价的“含金量”体现在哪里?

  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国庆期间首批降价的80个景点的名单。不过,细看这份名单后,不少网友表现出了失望,名单里没有一家5A级热门景区。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并不低,还将公布第二批降价景区名单,两批降价景区包括50家左右的4A级以上景区,如果再考虑到广东和云南推出的“普降”,4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约为140家,5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有13家左右。
  尽管有着景区门票降价“含金量”的争议,我们还是乐观地相信,有关部门推动景区降价,确实有着很大的诚意并作了很大的努力。同时,笔者认为,消费者的抱怨和失望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一项公共政策的“含金量”,并不该由这项政策的制定者来评价,景区门票降价,也并不能完全与让利于民画上等号。
  一项公共政策的“含金量”,首先体现在政策的诚意和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上。发改委用“还有第二批名单”来证明此次景区降价的“含金量”并不低,但人们会很自然地反问:既然降价景区已经确定,为何要多此一举地分两批公布,而不是一起公布呢?显然,这种有悖于常理的信息公布方式,很难不让人产生质疑:也许公布第一批名单仅是对民意的一种试探和摸底,根据舆论反馈,再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公布第二批名单。
  公共政策的“含金量”,还应体现在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能让公众获得可预期的政策利益。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景区都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既背离了景区的公益属性,加重了公众的出行旅游负担,也让景区本身陷入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的过度保护,使得景区既无改革压力,也无改革动力。比较可行的解决之道是,尽快实行业界早已呼吁的价格联动机制,即综合考量地方经济、景区管理成本以及环境压力,逐步降低门票价格,还原其公益性。而反观此次降价,其实更像是一种“政策秀”,不仅降价的景区是有选择性的,范围也非常狭窄,而且也很难给公众一种合理的预期,今天降了,明天随时会涨起来。因此,其所能产生的政策效益和社会利益是极其有限的。唯一的亮点是,广东省和云南省的“普降”。广东省规定,在每年“五一”、“十一”和春节期间,对购买全票的游客实行门票价格20%以上的优惠;云南省规定,今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按照15%-35%的幅度降低门票价格。但是这样的例子,屈指可数。
  某种意义上说,此次景区降价是平衡了各方利益之下的一种妥协的产物。因此,公众仅仅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发改委是不公平的。降低景区门票价格,逐步摆脱“门票经济”,进而构建大旅游发展模式,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还有赖于地方政府、景区,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共同努力。 吴龙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