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供销

立足“三农” 多元发展

——记义乌市供销社

  当前,义乌正处于全面推进改革试点的关键时期,全市供销社系统坚持服务“三农”与发展经济并重,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围绕市场拓展经营项目,紧扣整合优化系统资源,着力发展壮大社有经济,闯出了一条“立足为农服务、坚持市场取向、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多元发展”的新路。
  数据显示,目前,义乌市供销社下设9家基层社、7家公司、1所学校、1个市场以及1个铁路专线和仓储管理机构;2011年经营总收入近7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总资产4.5亿元;2010年被评为省供销社系统十强县级联合社,并成为全省恢复“三会”(供销社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工作的10个试点单位之一。
农超对接,连起“菜园子”和“菜篮子”
  今年八九月间,在义乌市上溪镇红叶蔬菜专业合作社秀江农场内,一箱箱马铃薯待车而发。“这些马铃薯是发往有加利超市的。”合作社负责人陈院生说。
  红叶蔬菜专业合作社常年种植马铃薯、黄瓜等作物,年产量超过230吨。然而,230吨的蔬菜,并没有给合作社带来销售压力。“市供销社为我们开辟了销售绿色通道,让产品直接进入超市。两个月来,通过这个途径销售的蔬菜已达40吨。”陈院生说。
  这是义乌市供销社发挥自身传统优势,主动创新,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居民。如何让城市居民快捷、方便地买到安全放心廉价的农产品,同时又让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这是摆在供销社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为解决好这个新课题,今年6月底,义乌市供销社与浙江有加利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农”字号现代流通企业——供销圣穗百货有限公司。公司以销售日用百货、农副产品为主,网点遍布后宅、苏溪、义亭、赤岸、廿三里等镇街,同时开设农超对接专区,以新的业态服务五个镇街计30余万城乡居民。“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它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又降低了销售终端价格,从而惠及义乌本土农业和居民。”义乌市供销社主任陈富说,目前,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通过供销社农超对接进入超市销售农产品的已达11家。两个月下来,每天的农产品销售品种均在60种以上,月均销售额90余万元。“十二五”期间,义乌市供销社将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培育、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主体,利用供销社的网络优势,联合圣穗百货有限公司,创新方式实施农超对接模式。争取在两年内建成1—2家农产品流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配套建设1个农产品配送中心,让义乌的农产品以低成本进入超市。
“两社”建设,彰显供销带动力量
  今年上半年,由义乌市赤岸供销社领办的松山食用笋专业合作社在赤岸镇吴村承包55亩山地,开始打造经济林示范基地。
  义乌市松山食用笋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现有社员30人,其中农民社员24人,建有多个食用笋基地,基地面积近500亩,带动农户200余户。该合作社在食用笋产销过程中实行统一发放农资、统一使用注册商标、统一包装销售“三统一”,产品热销省内外,有效发展了山区特色农业,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这是义乌市“两社”建设彰显的供销带动力量。
  今年以来,义乌市供销社结合区域传统产业状况,积极参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供销社的带动作用。目前,义乌市供销社参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2家,入社农户 1642户,带动农户14652户,业务已渗透到茶叶、田藕、土豆、食用笋、杨梅、蚕茧、水果、蔬菜等多个产业。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办“两社”2家,其入社农户200多户,带动农户2000多户。
农资连锁,开方送药到田头
  早在2010年初,义乌市供销社就成立了该市首家农资连锁经营公司——圣穗供销农资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并以此为载体实行“龙头企业+基层社+销售终端”的模式,在全市铺开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
  从此以后,当地农民只要一个电话,公司就把化肥、农药送到田间地头,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也比市场价低。
  截至目前,义乌市供销社在各镇街发展了60余个开放式的农资供销超市网点,为农业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农资配送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去年,全市供销社共供应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2.3万吨,化肥、农药占全市供应总量的85%以上,免费送肥下乡4500余吨,有效保障了农户的农资需求。
  义乌市供销社在建设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打造农资知名品牌的同时,积极创建庄稼医院,全面提升农资连锁网点服务功能。
  如今,在义乌,许多农民遇到庄稼长势不好,都习惯到庄稼医院找庄稼医生帮忙。义乌苏溪供销社自创办庄稼医院以来,每年要为农民坐堂开处方1万多人次,接受技术咨询2万多人次,田头出诊2000余次;每年为当地农民刊出黑板报30多期,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3万余份。同时,庄稼医生还会根据不同季节的农事特点,举办专题农事技术培训班,邀请农技专家为农民提供葡萄、西瓜、蔬菜等高产栽培技术指导。
  据了解,至今,义乌市供销社共建立了11家庄稼医院,累计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咨询超过30万人次。
资产置换,带来发展新活力
“现在,我们不用进城就能逛大商场了!新百货大楼跟城里的商场没啥区别。”正在逛超市的几个义乌苏溪市民说,新百货大楼是苏溪供销社新建的,里面的商品不比城里的少。“过去,苏溪供销社网点位置偏僻且分散,经营面积小,多数网点都处于亏损状态。2006年,我们借当地旧村改造之机,多次与政府沟通,通过异地拆迁及土地置换的方式,将原本4块总计3700多平方米的土地进行置换。其中的2368平方米就用于新百货大楼的建设。”据义乌市苏溪供销社主任骆坚旗介绍,新百货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后,不仅为当地新增了150多个就业岗位,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购物需求,还为农村集镇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新的渠道。
  这是义乌市供销社开展土地集中整体置换盘活资产的一个生动案例。据介绍。近年来,义乌市供销社借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政府统一收储供销社零散网点进行集中安置的方式,大力推动基层供销社资产整合。目前,在义乌9个基层供销社当中,苏溪供销社已完成第一轮整合,后宅供销社计划投资2800余万元建新大楼,上溪、义亭、佛堂等供销社也已与当地镇街达成集中置换意向。“以往许多供销社资产,因为拆迁或市政建设等需要,不得不被动地置换资产。如不少供销社网点因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拆迁被零散安置,没有主动整合形成规模优势,错失了做大做强的发展机遇。”陈富表示,资产的集中整体置换,将原先散落于各村落“边、小、微、亏”网点的资产集中到镇区,是与时俱进的做法,有效解决了供销社网点过于分散与管理人员有限的矛盾,为新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有效平台。通过多轮有效整合,义乌市供销社共整合拆除网点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目前全市供销社网点已精简为500余个。
本报综合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