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以省农业厅为组长单位的江山帮扶团组共投入帮扶资金263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25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3.7万余亩,带动3.7万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
五年帮扶,江山80%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翻番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地处钱江源头之一的江山,5年前结了一门特殊的“亲戚”:从2008年开始,由省农业厅牵头,由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绍兴县政府及绍兴县夏履镇、福全镇、齐贤镇、马鞍镇、杨汛桥镇、钱清镇和安昌镇等为成员的10家单位结对帮扶江山市11个乡镇、73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5年来,省农业厅连续派出5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到江山,为当地谋发展办实事,送政策送农技,传经送宝,现场指导;
每年春节,帮扶单位深入低收入农户,嘘寒问暖、出谋划策,送订单、送农资,惠农服务,情满江山;
5年来,帮扶单位每年都在江山市结对乡镇举办多种形式的项目推进会,开展项目推介、技术培训、劳务对接等活动,拓宽帮扶路子……
5年来,这10家单位通过实施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要途径的“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投入帮扶资金263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25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3.7万余亩,使江山市8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左右增加到4000元以上。2011年,11个结对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52元,比2007年的5851元增加3101元,增幅达53%。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农户的持续增收,助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帮扶,白银耳鸡成致富鸡
2011年春节前夕,在杭州的年货展销会上,来自江山坛石的白银耳鸡受到杭城市民的热捧,短短6个小时,1200多只土鸡和300多盒土鸡蛋被抢购一空。其实,白银耳鸡热销的背后,离不开省农业厅的产业帮扶。
坛石镇是省农业厅结对帮扶镇。2008年,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传统优势,省农业厅和坛石镇共同谋划,确立了白银耳鸡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为提高农户的养殖水平,省农业厅派出农村工作指导员深入各村,帮助解决白银耳鸡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多亏了省农业厅的帮扶,我现在养了1000多只鸡,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今年68岁的坛石镇横渡村农户洪江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几年前,洪江根在坛石镇水泥厂工作,每月仅有500多元的收入,他还有一个养女正在读高中,生活十分艰苦。
2008年,洪江根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帮扶下,获得了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养起了白银耳鸡。“现在女儿快上大四了,学费全部是我自己负担的,今年家里还添了冰箱、电瓶车呢!”洪江根乐呵呵地说。
在坛石镇,有许多像洪江根一样的低收入农户在结对帮扶中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横渡村党支部书记王喜祥说,自从2008年与省农业厅结对以来,村里的白银耳鸡养殖业得到了快速提升,700多户农户中有600多户开始养鸡,现在有养殖大户112户。王喜祥给出了一组数据:2008年,全村共有低收入农户244户,如今234户已脱贫,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
如今,坛石镇13个行政村的土鸡饲养量达150万羽,年产值5900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1200多户,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坛石的白银耳鸡不仅俏销杭州、衢州等地,还远销福建、江西等省。
通过产业帮扶让低收入农户喜尝增收甜头的,不仅仅是坛石镇农民。5年来,10家帮扶单位通过产业帮扶,在江山包括坛石镇在内的11个乡镇发展黄秋葵、高山蔬菜、白菇、猕猴桃、甘蔗、吊瓜等数十个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7万余亩。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有效增强了低收入农户的致富能力。塘源口乡在绍兴县杨汛桥镇的帮扶下,发展猕猴桃产业,全乡种植面积达5275亩,成为衢州市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今年全乡猕猴桃产量达4300吨,实现产值3600万元,果农户均获利2.94万元,人均增收8600元。
就业帮扶,6.58万农民家门口上班
这几年,不管经济形势如何波动,江山石门镇泉塘村的村民却一直埋头忙着在家里赚钱。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金华告诉记者,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做来料加工,有的加工挂件,有的穿珠引线,有的缝制服装……现在,村里上规模的来料加工厂有几十家,加工旺季时,每天的加工队伍有五六千人。“通过做来料加工,全村人均年收入提高了4000多元,像村里的贫困户赵德林发动全家一起动手,如今家庭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日子越来越好了。”赵金华说。
发展来料加工,是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的一个有效举措。在结对帮扶中,省铁投集团,绍兴县马鞍镇、齐贤镇等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安排结对乡镇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来料加工业务对接服务,促进低收入农民增收。江山市峡口镇同桥村村民程海良,在马鞍镇的帮扶下,带动全村300多人加工手套,年发放加工费300多万元,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如今峡口镇涌现出来料加工经纪人50多人,镇里还设立了来料加工办事处,为经纪人开展业务对接提供服务。
如今,来料加工已成为江山低收入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该市共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9.13亿元。来料加工业已遍及江山253个行政村,比例达85.8%,覆盖全市所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10个市级下山搬迁小区,带动从业人员6.58万人。今年1—9月,该市已发放加工费2.55亿元。
民生帮扶,村庄美了农民乐了
通过结对帮扶,村庄整治、农民饮用水工程、河道整治等一批民生工程先后建成,江山农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5年来,在各帮扶单位和当地的共同努力下,结对乡镇特别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热情拥护。目前,11个结对乡镇、73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在98%以上;全部实现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村村通”;所有行政村先后建成了村级办公场所并解决了饮用水安全问题。碗窑乡在省铁路投资集团的帮扶下,投资195万元建成10个村的农民饮用水独立式供水工程,使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村民全部喝上了放心水;投资72.4万元建成源口社区卫生服务站,较好解决了源口村及周边村4000余名村民的就医难问题。
5年的播撒、浇灌和培育,无不见证着江山农村的蜕变。在当地农民灿烂的笑容里,记者看到,小康已不再是他们心里遥不可及的梦,通过结对帮扶,更多的江山农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走上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