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记者从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科技支撑、机制创新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合作化发展,目前全省共有畜牧业示范区、精品园和创建点155个,标准化养殖场600多家。我省畜牧业呈现出加快转型、加速融合、全面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5年来,全省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的生态化建设,全力破解环保、用地等发展瓶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体现产业特点、突出循环利用的畜牧业发展路子。近5年,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7.2亿元,新(扩)建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1200多个,完成存栏生猪100头以上、奶牛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治理1.5万个,新建动物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40个,新增养殖配套农地园林200多万亩、鱼塘35多万亩,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6%。同时,充分发挥浙江山区丘陵资源优势,推进牛羊等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发展园(林)地养禽,林下畜牧业经济发展迅速。
大力实施畜禽种苗工程,积极搭建育种平台,健全完善良种推广网络。全省现有1个国家级地方鸡基因库和金华猪、湖羊、绍兴鸭(2个)4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场,有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7个,有各类种畜禽场292个,年供种能力5年来提高20%。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率为156%;全部奶牛和70%以上母猪实行人工授精,良种率分别达到100%和95%。同时,高度重视农机与牧艺的融合,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设施化。目前,全省设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80%以上。
在加强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等制度,狠抓防疫规范和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养殖场开展认证认定,目前全省有取得无公害证书养殖场550家,认证产品746个。
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更为可喜的是,近年来我省以创新机制为纽带,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长效机制建设,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我省积极引导主体抱团,在联合中实现标准化;不断加强合纵联横,在联合中实现专业化;大胆创新经营机制,在联合中提升产业化。大力推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产业重组、利益重组,通过股份合作形成经济联合体,通过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化、标准化水平,确保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养殖环节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平均利润。目前,全省已有这类新型合作主体72个。这些不断成长的新型畜牧产业主体,正引领浙江畜牧业不断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