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台州渔业发展凸显三大亮点

  •   □本报记者 陈鎏琰
      台州地处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使其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市。如何更好地把握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现渔业的转型升级?近几年,台州市积极探索现代渔业发展之路,凸显三大亮点。
    设施养殖成为“加速器”
      近日,走进临海桃渚镇的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36个养殖大棚格外精致。“这个用8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支撑、500根钢索固定的尼龙布大棚,是公司拥有专利技术的伞式温室大棚。”公司负责人黄元明介绍,传统养殖南美白对虾一年只能养一茬,使用这种伞式钢索温棚技术后,有效破解了海水多茬养殖的难题,可一年四季不间断多茬养殖。
      台州海水养殖面积约有44万亩,养殖年产量、产值一直居全省首位。但近年来,随着沿海滩涂海域被逐步征用,养殖面积不断缩小,同时,传统的粗放养殖模式也严重制约着渔民养殖效益的提高。
      “要实现渔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养殖模式,发展‘五高’——即高投入、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的设施养殖,走一条高产、高效的路子。”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文毅点出了其中的关键。
      宏野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先后投资1800万元,对250亩养殖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全部采用伞式钢索温棚设施养殖,基地每年可以养三茬南美白对虾、一茬梭子蟹或虾蛄。在此基础上,公司还采用水质处理技术和池塘底部增氧技术,在提高养殖密度的基础上保障了高存活率。现在,公司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平均每茬单产有1750公斤,养殖密度每亩高达15万-20万尾,是普通养殖方法的4-7倍,亩产值达30万元,是全省乃至全国养殖南美白对虾单产最高、效益最佳的企业。
      设施养殖已成为台州现代渔业发展的“加速器”。到2011年,台州已新建和改造生态型水产标准化养殖塘3386公顷,建成省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5个、市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39个。未来5年,台州市将重点发展设施养殖,以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水产养殖产业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水产养殖园区。
      到2015年,台州市将建成一个核心区面积2万亩的三门蛇蟠省级现代渔业综合区,10个1000亩以上的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0个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
    水产品下脚料变成“香饽饽”
      一堆堆散发着腥臭味的虾壳、蟹壳,经处理,再从无菌车间里出来,就“摇身一变”,成了一瓶瓶颗粒状的甲壳素。甲壳素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合成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在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非常受青睐。在台州玉环县,以前一弃了之的虾蟹壳如今成了“香饽饽”。
      台州市是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加工基地,甲壳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95%出口美国、欧盟。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荣业说,公司每年利用虾蟹壳生产甲壳素,创收高达上亿元。
      一车车低值鱼类被送入鱼糜生产线精深加工线后,再“现身”已变成了鱼糜火腿肠、人造蟹肉棒等各类高附加值的水产干制品。浙江海之味水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年出口上亿元的水产干制品。目前,公司已开发出烤星鳗系列、鱼糜系列等200多种经济鱼类产品,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和欧洲。“现代渔业就是要‘精工细作’,才能大幅提高附加值。”企业负责人胡于青道出真谛,像石蟹、星鳗这类低值杂鱼本来只做饵料或废弃,但经精加工后,成了鱼丸、鱼糕、鱼卷等休闲食品,售价翻了数十倍,“现在连原料收购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让渔民得到不少实惠”。
      台州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95家,已形成鱼糜及其深加工产品、海洋生物化学制品、传统冷冻水产食品及小包装产品三大系列的水产加工产业。2011年全市水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1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4.99%。“十二五”期间,台州市将围绕水产品加工与物流业的优化与提升,重点实施水产品加工提升计划、水产品品牌与名牌建设计划和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与流通体系建设计划,将新建3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全市市级以上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达到50家,力争把台州市建成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渔业新产业走出新路子
      为提高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台州一方面加大渔民转行就业力度,另一方面在现代渔业上大做文章,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台州兴旺水产有限公司原是家粗加工水产品企业。2007年,公司瞄准台州市灯光围网作业发展较快、渔获中上层鱼保鲜不力的实际,牵头组织了以捕捞生产船、冷藏加工船和加工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海洋捕捞业冷链建设”,走上了一条原料鱼冷藏保鲜、加工、品牌销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开展海上冷链建设后,建造冷藏加工船,直接从渔网中取鱼进行冷冻加工,既保证鱼货质量,又减少渔船人员和劳动强度,鱼价也跟着上涨。同时,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原材料质量好,能加工出高品质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据悉,台州全市有冷藏加工船近40艘,仅去年就投产19艘。“以年产5万吨的加工量估算,仅此一项,渔民就可增收1.6亿元。”台州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秘书长厉有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国际水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经验看,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从捕捞海域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提高了渔业效益。”
      与此同时,台州的休闲观光渔业同样风生水起。位于仙居县田市镇的李老汉休闲渔业基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就车来人往、门庭若市。在基地里,有餐饮、住宿、休闲垂钓、捕鱼、观赏、特色烧烤、摘水果、包粽子等多种主题项目,2008年该基地更是被评为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基地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经营收入在450万元以上。
      “像李老汉渔业休闲基地这样的渔业新产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渔业生产模式,同时发展和创新了渔业文化,”林文毅告诉记者,渔业新产业的发展,不但起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自然环境等功能,也提升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一大突破,为渔业产业深层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