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看病难、养老难、农民素质提升难……这是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福利等方面的较大差距,一直制约着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2007年,浙江出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期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近年来,我省通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农家书屋”提升工程等措施,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新农合”:解决农民看病贵
“是‘新农合’给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海盐武原镇双桥村农民胡兰芳感慨良多。
胡兰芳是一个经过换肾的尿毒症患者。说起刚刚生病时的情形,她至今记忆犹新。胡兰芳夫妇以养蜂为生,生活虽然清苦却也衣食无忧。2002年,不幸降临到这个小家庭:胡兰芳突然感到了腰疼、全身酸软,医院检查后发现,她已到了尿毒症晚期。回到老家后,胡兰芳马上进行血透,短短3个月花掉了3万元钱。之后,她又去上海接受了换肾手术,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面对换肾后每天还要服用100多元的抗排异药,胡兰芳绝望了。
就在胡兰芳一家走投无路的时候,2003年,我省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胡兰芳交了40多元的保险费,没想到,第二年,她就拿到了4万多的医疗报销费。“真是没想到有这么多钱可以报。”胡兰芳感叹说,这些年,靠着“新农合”的帮助,自己前前后后报销了近10万元的医疗费,现在已经基本康复。
链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为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我省从2003年试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到2011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已全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人均筹资额水平达到379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参合率达到97.5%,累计为农民报销医药费203亿元,共有1.98亿人次受益,最高报销限额可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难题。
同时,我省还将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至2011年,我省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资金88亿元。到2011年底,已经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了“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拉起了一支“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农家书屋:农民“充电”好去处
每天一大早,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小沟村的村民吴丽芳就会跑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书。小沟村的农家书屋建在村大会堂的楼上,这个书屋其实是以往大会堂放电影时的放映室。在室内可以看到,最西边的是间阅览室,4个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有农业科技类的《山鸡高效养殖有问必答》、《丝瓜、苦瓜大棚技术问答》等实用书籍,也有不少文学类的书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生活保健、生活娱乐方面的书籍。
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余娣英说,目前这个书屋有藏书1500册,从今年5月起已向农户发放借书证500多本,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位村民来借书,其中农技类的图书最受欢迎。
吴丽芳告诉记者,她借的书最多就是关于养鱼技术方面的。“我和丈夫承包了一个水库养鱼,虽然养了好几年了,可自己都是凭经验养鱼,有时鱼发病了也不知怎么用药,效益一直不太好。”吴丽芳说,在设立农家书屋以前,为了学到养殖技术,自己不得不跑几十里路去城里买书,费时间,又费钱,很不方便。现在,她随时都可以到农家书屋借书,这一次她就借了《鱼病诊断与防治手册》、《淡水鱼虾健康养殖》等4本书,非常方便。“以前,村民白天干活,晚上只是打打牌、聊聊天,业余生活很单调,难得有村民去镇里买了几本书回来看,大伙都是争着去借。”村支书陈卸林说,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今年,小沟村出资1.3万元,将原先的大会堂放映室装潢一新,改建为农家书屋,农民可以在书屋的阅览室里阅读,也可以凭借书证将书借回家看。“有了农家书屋,村民打牌赌博的少了,每到晚上,不少村民喜欢去农家书屋的阅览室,大伙看看书,学知识,业余生活丰富又上进。”陈卸林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计划着扩充藏书数量。
链接
2010年底,浙江省农家书屋工程正式纳入全国建设体系,我省按照“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加快进度、确保质量、不拖后腿、后来居上”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省财政专门为经济相对落后的32个县(市、区)安排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9131万元。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24179个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共建成农家书屋25335家。
“城乡居保”:农民养老不用愁
“我们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养老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农民胡玉英是平湖市首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者之一,说起参加“城乡居保”的好处,这位69岁的农村妇女十分激动。
2007年,平湖市正式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全国率先向全民保障时代跨进。当年11月24日,作为试点,新埭镇星光村的20多位农户正式办理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手续,成为全市首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户,村民胡玉英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花了10622元选择了“本月参保,下月领取”的一次性缴费参保模式。参保后的第一个月,就领到了82元的养老金。如今5年过去了,养老金也水涨船高,现在胡玉英每个月已经可以领到309元,算下来,当年交的1万多元本金已差不多领全了。“以前就怕年纪大了,干不动活没钱养老。”胡玉英说,没有养老金时,自己基本都要靠子女给的生活费过日子,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有时候还要帮人家打临工赚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不用愁了,每月有几百元养老金,用来买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足够了。关键是,每月有钱领,心里踏实。”胡玉英说。
链接
2009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了让参保人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我省还要求,参保人所在市、县(市、区)对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如今,在我省,像胡玉英一样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城乡老人达599万人。《意见》还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全省590万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本省户籍城乡老年居民,都可以领到由财政支付的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这项惠民政策,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人人享有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