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近10年来,得益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得益于社会保障的跟进,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积极就业、大胆创业。建立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创业性、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我省一个重要课题。加大政策扶持、培养创业领头人、提供担保帮助融资、开展教育培训等举措,有效促进了农民创业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提供创业服务
作为农民创业者,台州市椒江区杨家村的陈彩玲和兰溪市兰江街道金信村的王兰芬是幸运的。
早在2001年就创办养鸡场的陈彩玲,一直在创业路上磕磕绊绊,直到2007年,她创办的凤仔养鸡专业合作社还只有1万羽蛋鸡的存栏规模。虽然合作社生产的绿壳鸡蛋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可是由于发展资金不足,一心想扩大养殖规模的陈彩玲可谓是有心无力。好在那一年,椒江区组建了区农信担保有限公司,成功解决农民创业初期贷款办理手续复杂、担保贷款审批时间过长的问题。当年,陈彩玲就通过农信担保贷到了20万元低息贷款,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到了存栏蛋鸡5万羽。2009年,合作社又通过农信担保,得到了40万元的农信担保贷款支持,陈彩玲和她的社员们利用贷款,添置了孵化设备,建起了现代化鸡舍,并打响了合作社的“绿凤”品牌,2010年,绿凤商标荣获了浙江省名牌商标,而后,陈彩玲又在杭州等地开出了多家绿凤鸡蛋专卖店。
而王兰芬的故事则更具传奇色彩。“通过来料加工,我从一个下岗女工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创富能手。”王兰芬告诉记者,2004年,从国企下岗的她利用借来的2000元钱,开始了来料加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的事业越做越大。如今,她不仅买了房子、车子,还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多年来,她带动身边100多人成为来料加工经纪人,由她直接、间接带动的来料加工从业者成千上万。
链接
资金缺乏和项目难找,一直是我省农民创业路上的两大“拦路虎”。为解决农民创业资金问题,多年来,我省在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以农户信用等级测评为载体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信用工程是省农办和省农信联社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末,全省共评定了480万户信用户,14229个信用村(社区)和234个信用乡(镇、街道)。初步解决了银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信贷支农效能。
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是我省帮扶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就业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及牵线搭桥下,经过多年发展,来料加工已成为带动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落实“两富”总目标的一项大产业。截至今年9月底,在我省26个省重点扶持的欠发达县(市、区)和台州市黄岩区、金华市婺城区、兰溪市等29个县(市、区),已有来料加工企业1853家、来料加工经纪人11093名、来料加工行业协会69个,从业者达101.9万人。今年1-9月,29县共发放加工费56.32亿元,为来料加工从业者人均增收5500多元。
提升农民素质
9月7日上午,诸暨育才职校聘请的农业专家孟瑜清刚走下讲台,该市赵家镇东溪村农民就将她团团围住,要名片、要电话、要资料……孟瑜清感叹:“农民参加这类培训的积极性是越来越高了!”
诸暨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热情高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该市农民素质培训方式有了新变化:培训重点由农民工转移到支持农民创业;培训方式由发放培训券变为按农民需求办培训班,瞄准农民创业需求“下单”。
前段时间,赵家镇各村贴出樱桃技术培训班的公告后,仅一周时间就有200多农民报名,原本只计划开一个班,结果增加到4个班。在该镇培训班开班课上,农业专家结合该镇效益水果种植面较广的特点,对参训的百余农民进行分批现场传授。
为辅助农民创业,今年,诸暨市12家农民素质培训机构精心推出了一桌“惠民大餐”:开设由农民工自主选择的菜单式培训和送培训到村口的“流动培训班”等,并针对适应面较广的技术工种开设培训班,还在山区乡镇开设水果种植、茶叶炒制工等培训班。今年3月份,诸暨共开出培训班48个(次),结果全部爆满。
链接
2004年,省委、省政府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为目标,启动了“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投入、健全培训网络、建立工作机制,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不同层次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大批务工农民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得以稳定就业,增加了收入。
从2004年到2011年,我省各地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务工农民岗位培训、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共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206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40余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90余万人,发放各类职业资格证书250万本,职业资格发证率超过70%,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90余万人,转移率达80%;各级财政共投入27亿元,社会投资超过5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育创业新星
丁思成是在2006年底通过考试进入嘉兴市秀洲区首批大学生“村官”行列,担任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濮家湾村委会主任助理的。2009年5月7日,看到农业发展大好前景的小丁和邻村几个大学生“村官”一起,贷款10万元,承包了10亩地,创办了“小村官葡萄园”。除了种葡萄,他们还尝试了葡萄园套养土鸡、套种甜瓜等新型农作模式。目前,他们生产的有机葡萄、土鸡、土鸡蛋等系列农产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去年“小村官葡萄园”还实现盈利5.2万元。
在葡萄园成功的基础上,丁思成他们又成立了“好收成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经吸引周边10多户葡萄专业户入社。“我们的创业得到了太多太多社会各界的帮助了。”丁思成说,缺资金,有专门面向大学生“村官”的低息贷款;缺项目,有政府部门推出的众多项目可供选择,还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缺技术,当地会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或者成功人士为他们现身说法,“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帮助”。
而在当地农民的眼里,丁思成和她的团队则充满了“灵性”。“他们有朝气,有活力,又有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眼光长远,做事也很认真,值得很多村民学习。”濮家湾村的一位村干部说,现在,受丁思成影响,他们村已经有好几位村民走上了创业道路。
链接
2005年,中央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浙江省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步较早。2001年,宁波市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村(社区)一大学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聘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中央出台文件后,浙江省切实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作为了改善农村干部队伍人才结构、提高村干部总体素质的战略举措来抓。
为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当地老百姓起到致富带头人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从资金支持、项目推荐、创业培训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扶持。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能力,绍兴市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并邀请企业经营者特别是涉农企业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可行性作论证;杭州市开设了创业专题培训,为他们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江山市面向大学生“村官”出台了贷款“绿卡”制度;嘉兴市则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库,组织一批项目供大学生“村官”作为创业项目参考。
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目前,我省大学生“村官”们纷纷走上了创业道路,他们在为自己积累了经验和财富的同时,也为农村大地带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军中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