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喜迎十八大

这十年,我们吃得更放心

——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回眸

  •   □本报记者 姚力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餐桌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也是农产品的生命线。近10年来,我省通过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检测网络建设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等一系列举措,让更安全、更生态、更绿色的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农产品生产更绿色更生态
      在松阳县第一茶乡新兴乡,每到夜间,连绵起伏的茶园里就会亮起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可别小看这么一盏小小的灯,它的杀虫效果可以覆盖周边30亩茶园。”新兴乡茶叶办公室主任李关俊介绍,这种绿色、节能、高效的杀虫灯白天利用太阳能充电,晚上的亮灯诱捕害虫,有效防治虫害。
      松阳是产茶大县,质量安全则是茶叶的生命线。随着该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千家万户分散防治病虫害的模式已不能适应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近年来,当地在茶园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先后制订颁布了松阳银猴系列茶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同时还严格按照“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统一安全间隔期”的五统一要求,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工作。
      张海宝是新兴乡上安村的茶叶种植户,病虫害防治一直是他的烦恼事,“以前总以为农药用得越多越好,结果钱花了不少,效果却一般,有一次还因为打药多了,农药超标,被收购商退了货,损失惨重。”张海宝告诉记者,去年他和松阳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协议后,这些烦恼都没有了,现在他将自己的16亩茶园托付给了合作社,安心当起了“甩手掌柜”。“合作社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我的茶园用上了绿色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喷施次数。”张海宝告诉记者,绿色防控技术是在茶园里插上可以诱杀趋色性害虫的“黄绿板”,“黄绿板”的成本每片只要2元左右,虽然便宜,诱杀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效果却很好,同时还节省农药,避免污染环境。
    链接
      目前,我省已发布各级农业标准规范1800余项,实施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76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率从“十五”末的25%上升到“十一五”末的48.8%。根据规划,“十二五”末,我省将建立和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标准实施率将达到60%。“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省开始实施《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多上了一道“安全门”。同时,我省大力主导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三品”产品4665个,认定“三品”产地1276.4万亩。
    蔬菜瓜果有了“身份证”
      走进杭州联华超市庆春店一楼生鲜区,可以看见一个醒目的“农副产品安全条码专柜”,专柜里,芹菜、青菜、鲜肉、水产等生鲜商品应有尽有。乍一看,这些食品和普通食品无差异,再仔细一瞧,却会发现,它们身上都贴着“身份证”。
      来超市选购蔬菜的龚大妈随手拿起一袋白花菜,把包装上的条形码对着一旁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机器一刷,屏幕上便显示出详细信息:“白花菜,品牌:新源农庄;生产基地:中大食品果蔬基地;农药残留:合格;认证信息:安全食用农产品。”龚大妈还想了解点更详细的情况,便在触摸屏上点击起来,生产地土壤、水、气等检测结果,生产中病虫害及用肥的情况都立刻显示了出来。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是安全条码专柜上的商品,顾客都可以先到查询机上刷码,看看质量安全信息。“农产品有了‘条形码’就是好,买得放心!”龚大妈告诉记者,以前买肉时,没法查看是否真的是“放心肉”,还有点将信将疑,现在只要刷一下包装上的条形码,所有信息都显示出来了。
      据悉,目前我省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加入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农产品标上条形码,建立可追溯制度后,一旦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就可以依次追溯,直接查到不合格农产品的源头。
    链接
      近年来,我省已在临安等35个县(市、区)96个合作社(企业)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柑桔等8大类农产品开展产地准出管理试点。杭州、绍兴等市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包装销售,进而实现农产品产地管理与市场准入的有效对接。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认定)的农产品,应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上市销售,并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农产品包装上还必须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并开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公众在获取农产品标识上的追溯码后,可以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查询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了解针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筹建信息、执法巡查记录和信用考核记录。
    让劣质农产品无处遁形
      取一片菜叶,标注茎、叶、心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各用小刀划出约1厘米大小的样品,捣碎后放入装了抽取液的烧杯中。接着,取出另一批次的蔬菜,重复操作。作为嘉兴桐乡乌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的一名农产品质监员,胡正洪每天都要做这些农产品检测工作。一个批次做下来,要花上40多分钟,10个批次的农产品,就得让老胡忙上整整一天。
      2008年,胡正洪成了桐乡第一批上岗的农产品质监员,现在,在嘉兴的乡镇一级,活跃着120多名像胡正洪一样的质监员,他们是一道道“安全阀门”,严格把不合格蔬菜“关”在了门外。
      “虽然我们要求农户主动送检农产品,但也会有一些散户没有主动送检。对于这些散户,我们会全面抽查,绝不让问题农产品流向市场。”胡正洪告诉记者,自己心里有本账,清楚记着全镇蔬菜基地和种植大户地里蔬菜的上市时间,等到他们蔬菜即将上市的前两天,自己就会按时来到地里提取蔬菜样本。
      现在,每年胡正洪都要做上千次农药残留检测,而所有不合格的农产品,他都要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农户,要求他们推迟农产品上市,直到下次检测合格为止。“现在农民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了许多,今年一张通知单都还没开出去呢!”胡正洪笑着说。
    链接
      近年来,我省探索建立了“狠抓源头、强化标准、检打联动,合力推动”为抓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每年,省级的安排各类定量抽检8000批次,定性监测18000批次。
      同时,我省基层农业部门也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着力构建起部、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企业)五级联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监测机制。全省已投资建设了4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保障上市农产品安全。2011年,全省各级定量和定性检测农产品146万批次,其中省级对蔬菜、畜产品等十大产业共完成各类质量安全抽检8153批次,累计得到了30余万个农(兽)药残留参数,总体合格率为98.0%;在“瘦肉精”专项整治中,全省各级在养殖、流通和屠宰环节快速检测各类样品253万批次,其中养殖环节72万批次,检测合格率99.99%。
      为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领域突出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今年7月15日开始,我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行动期间,开展了“千人进万社”、监督抽检、种植养殖环节执法及“三品”提升等活动,有效强化了主体的责任、制度的落实、源头的保障和品牌的引领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