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美丽乡村幸福生活

——温州“三农”发展综述

  •   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沿海开放城市,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战略部署,以实施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了该市“三农”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对温州农民来说,近几年是他们得实惠最多、收入增幅最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显著的几年。2011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43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76亿元,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如今的瓯江两岸,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城乡统筹全面深化
      改革是前进的动力,在农村改革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统筹城乡发展注定是一出重头戏。2011年,温州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该市农村综合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要求,该市积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三分三改”(即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农村金融改革,促进了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加速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
      目前,该市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新开工项目546个,用地面积100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5.2万平方米,农房改造总户数75461户,累计新增农房改造集聚率4.4%。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行政村累计达到5015个,土地合作社累计组建行政村数4802个。11个县(市、区)和114个镇(乡、街道)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有10个县(市、区)完成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已改为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的乡镇数达102个。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出了农村住房、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装备(设施)、农畜产品等质(抵)押贷款,有效破解了农村融资难题。
    都市农业框架初成
      经过几年努力,温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
      ——“农业”两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点167个,在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个,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5个。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发展各种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近200处,发展“农家乐”900多个,有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6个。今年三季度接待游客106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12.5%。
      ——主导产业特色日趋突出。目前该市已形成20个中国“特产之乡”、2个特色产业强市、14个特色产业强乡强镇,形成了畜牧、蔬菜、水果、茶叶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化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34家、市级207家,产值超亿元的有12家。还有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约4000家。
      ——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渐推开。全市已制定市、县级农业标准规范507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分别为98个、133个、68个,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53%,有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52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温州名牌产品,1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全市有已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95个、绿色食品63个、有机食品69个。
    农村民生有效改善
      为了建设秀美生态的农村家园,该市对3575个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达58.7%,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96.6%。全市已建成94个省级、210个市级、181个县级“绿化示范村”,完成河道整治1253公里,农村环境和农村生态得到全方位提升。
      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生态网不断得到完善。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劳动就业与失业保险体系等保障体系日渐完善。2012年,该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85.7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69元,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99.0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060元以上。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增收致富工程实施成效明显,70%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超4000元的目标提前一年完成,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