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林业

毛竹盖一盖 收入一万元

全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推进现场会在衢江召开

  □本报记者 曹丽娟
  本报讯 在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红岩村红岩水库边的毛竹覆盖示范基地内,示范户余正中通过引进推广“一竹三笋”先进技术,使基地亩收入从当初的不足百元逐步提高到5000元。之后,他又采用毛竹覆盖春笋冬出技术,竹林亩产出更是突破了万元大关,最贵的一根竹笋卖到200元。
  近日,在衢江参加全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推进现场会的有关县(市、区)林业首席专家、农民示范户代表等,专程参观了这个毛竹覆盖示范基地。
  据悉,我省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的,目的是率先在全省100个村实行毛竹覆盖,每村形成100亩示范面积,每亩力争产值1万元以上。该行动不仅有利于提升竹林经营水平,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据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介绍,从3年的实施情况看,我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成效明显,取得了“毛竹盖一盖,收入一万块”的示范效果。仅2011年,全省有146户示范户开展毛竹覆盖,实施覆盖的毛竹林面积491亩。覆盖的“冬笋多发”示范基地,冬笋平均亩产量达345公斤,平均亩产值7927元,最高达13344元;覆盖的“春笋早出”示范基地,春笋平均亩产量达1290斤,平均亩产值达10029元,最高的达2万余元。今年各地的毛竹覆盖积极性更高,覆盖面积增加到739亩,涉及33个县(市、区)的100户示范户。
  虽然毛竹覆盖的效益很高,但由于毛竹覆盖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竹林生长的立地条件、竹林结构、覆盖时间、温湿度的调控等都有很高要求。目前,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产量不稳定,受气候影响大,覆盖发笋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等难题,特别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效益,仍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毛竹覆盖春笋冬出或冬笋多发培育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
  吴鸿说,今年,省科技厅和省林业厅联合启动了“浙江省十县百万亩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在安吉、临安等14个重点县(市、区)组织实施毛竹林高效生态可持续经营技术示范推广等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并进行集成应用与示范,这些项目县要结合工程的实施,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毛竹覆盖技术。各级科研人员要多下基层,继续深入地对毛竹覆盖出笋机理、覆盖竹林的可持续健康经营、覆盖物的替代和循环利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示范。各地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和责任林技员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建立定期走访制,建立毛竹覆盖的工作日志和竹林、竹笋生长日志,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帮扶示范户,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探索建立毛竹产业技术推广联盟,以毛竹覆盖技术为抓手,走“基地+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户)+专家组”的联盟模式,以点带面示范辐射。
  目前正是毛竹覆盖的关键时期,各地不要盲目地进行宣传推广,要实事求是,成功一例宣传一例,让广大竹农切实了解和熟练运用毛竹覆盖这项新技术,让这项新技术真正惠及广大竹农。
(相关报道见今日B2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