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林业

宁波建成1700多公里“植物防火墙”

  宁波有着连绵的青山,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进入秋冬季,又到了森林火灾的高发期,为保护植被资源免遭破坏,有防火、隔离作用的“植物防火墙”功不可没。
  与传统的生土防火隔离带、水泥防火隔离带不同的是,“植物防火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林火的发展,还能让山坡披上绿衣,保护森林资源的多样性,避免水土流失。
  目前,宁波已经建成长达1700多公里的植物防火林带,杨梅、柑橘、茶树等经济作物成为防火林带的新宠,被大量应用到防火林带的建设中。
  近日,笔者跟随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李修鹏一起来到天童林场双峰林区等地,探寻“植物防火墙”的真容。
最长生态林带长达58公里
  在天童林场双峰林区,山脚下盘踞着一条绵延数公里的防火隔离带,高大的常绿阔叶林木荷“头顶”巨大的树冠,形成一条蜿蜒的绿色屏障。虽是深秋,但林带中依然绿意盎然。在那里,笔者看到,不远处的一处高山,植被矮小、稀疏,但是山另一面的植被却十分茂密,这是什么原因?李修鹏笑着说:“我们看到的矮小植被,是火灾后补种上去的。正是得益于种在山脊线上的大片木荷防火林带,才不至于让火情蔓延整座山。”
  走进位于北仑区白峰镇峙山半岛的山林,登高四望,群山浩荡,这里起伏着一条阔叶林生物防火带,为广阔的山林构筑起了一道绿色的“植物防火墙”。“这条林带宽度为20米,长度为58公里,造林面积1722.3亩,是宁波目前最长的生态防火林带。”李修鹏介绍说。从远处看,这条林带像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在下方的北仑港港区和上方的森林之间筑起隔离墙,能阻隔下方港区的火情对上方森林的影响,也能阻隔森林火情向港区蔓延。
  据专家介绍,植物防火林带一般建在墓园、墓林交界处、山脊线、沟谷、路边和坡面等位置。目前,宁波已在镇海区九龙湖镇、北仑区小港街道方前村墓园及王家溪口墓园、鄞州区咸祥镇、瞻岐镇、天童林场等建起植物防火林带示范点。
最佳防火树种有46种
  哪些树种能成为防火树种?经过严密的论证以及实验室的研究,林业专家从备选的上百种植物中,确定了最适合宁波建防火林带的46种植物,包括木莲、女贞、樟树、珊瑚树、海桐等一级防火树种,以及油茶、杨梅、红豆杉、茶树等经济作物。
  李修鹏说,选择防火树种有一定标准,需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大,栽培容易,树木根深、皮厚、枝叶含水量高,不易燃烧。另外,还要求树冠浓密,可以使林间风速降低,枯落物少,如果是落叶树种,那么要求是枯枝落叶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植物。
  除了木荷和夹竹桃等传统的防火树种外,近年来,杨梅、柑橘、水蜜桃等果树成了新兴的防火林树种。
  笔者从宁波市林业局了解到,宁海县茶院乡刚刚建成的长5公里、宽20米的生态林防火隔离带,以不易燃的杨梅树作为主要防护林树种,通过规划,将沿途各村原有的橘林、枇杷林和水库等连接起来,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而且大幅降低了建设费用,原需1万棵苗木的防火隔离带,现在只需5000棵便完成了工程。“果树、茶园、竹园等林带本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既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又能充分发挥林带的多种效益,从试点工作来看,这种植物防火林带,在宁波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李修鹏说。
  另外,果树防火林带还可以增加林木蓄积量、改善山地景观,夏季杨梅成熟时,鲜嫩多汁的杨梅扮靓了隔离林带;秋季,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将成林区一景。果树还能给农户增收,提高果农修剪、维护的积极性,减少政府部门的管护成本。
已建成1719公里“植物防火墙”
  笔者从林业部门了解到,每年的清明节和春节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2004年清明节期间,由于市民扫墓用火不慎,导致鄞州区天童林场双峰林区发生森林火灾,约12公顷杉木、马尾松被大火烧毁,而林场背面的北仑区小港街道下邵村的森林则由于山脊线上木荷生态防火林带的阻隔而安然无恙。
  “镇海区九龙湖镇是我市公墓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往年也因扫墓导致森林火灾多发,自从公墓区种植了夹竹桃生态防火树种后,加上其他配套消防措施得当,近年来未见森林火灾的发生。”宁波市林业局专家说。
  据宁波市林业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该市建设的植物防火隔离林带已长达1719.76公里,总面积达12476.97公顷,并且每年还在以150千米的速度递增。
周科娜 李飞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