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午10点30分,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沈阳举行。同一时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罗阳大学时代的系团总支书记、退休教授郑彦良心情沉重。“我从事学生工作12年半,接触了1000多名学生,罗阳是我最看好的三个人之一。”每天看着缅怀罗阳的新闻报道,郑彦良满脸的伤感和疲惫。
他回忆,11月25日和26日是大喜大悲的两天,所有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舰载飞机成功起降的报道,他非常激动。没想到第二天,网上到处都是罗阳的遗像,让人无法承受。罗阳大学时代的系党总支副书记、78岁的蔡德麟一直不相信,四处求证,最后才放下电话嚎啕大哭。
为有牺牲多壮志。罗阳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事业和当代年轻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郑教授回忆了罗阳的大学时代,总结了他们这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基因。
基因一:坚守
罗阳是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高空设备专业1978级学生。那时的学生是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中成长的。大学时,即使在除夕晚上,罗阳与班里的同学都不回家,坚守在教室里复习功课。
罗阳1982年大学毕业,正赶上国家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裁军,军费减少,军工行业不景气。之后罗阳坚守岗位,一干就是20年。
罗阳当了一把手后,为几个重大项目的研发呕心沥血,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坚守着,把巨大的压力全部转化成攻关的动力。在辽宁舰上8天7夜,罗阳身体不适,也一直在坚守。郑彦良分析,歼-15试飞,罗阳的信念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他一直紧绷着神经,直到试飞成功。
基因二:团队精神
罗阳班里同学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31岁,最小的就是17岁的罗阳。郑彦良经常能看见罗阳与同学“争吵”,其实他们是在讨论问题。学问学问,除了“学”就是要“问”。
当时最火的专业是飞机制造,而罗阳学的是研究飞行舱里的生命保障系统。他们班同学没有出太大风头,但学习都有拼命三郎的劲头。“那是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温暖的班集体。”郑彦良回忆,罗阳所在班的排球队打遍北航无敌手。罗阳对组织比赛非常热衷,经常研究队里的战术,忙着张罗越野赛、篮球赛。
“同学感情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校庆聚会的时候罗阳住了一晚就要走,同学也不挽留,知道军工行业就是这个性质。但29号,全班同学都去沈阳送行了。”郑彦良说。
基因三:纯粹
罗阳是个纯粹的人。“不吸烟、不爱喝酒,不喜欢官场上的应酬,一身正气。”在郑彦良的描述下,这位航空报国英模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展现出来。“搞自主研发、设计制作,要的是敢为人先、不迷信权威、不唯上的精神。”郑彦良说,罗阳成为单位的一把手后,很多人评价他“内向”、“敢拍板”。郑彦良认为,罗阳在重大决策中作决定很快,而且一旦决定就绝不回头,亲自抓亲手干,所以做事成功率高。
网上的年轻人昵称歼-15是“我们的战神”,但其研发挑战巨大。“舰机融合,就是创新”,郑彦良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面对技术封锁就是要有这股劲头。“歼-15上舰两个月就起飞了,西方舰载机从上舰到起飞需要5-8年。所以很多外媒都说中国是琢磨不透的国家。罗阳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奇迹!”
基因四:内敛
罗阳做事不张扬。同学聚会见面那么多次,但大家既不知道罗阳已经是沈飞的掌门人、多个重要机型的设计者牵头人,也不知道他获得过航空金奖。
郑彦良这几天一直在总结罗阳昨天和今天的因果关系,之后,郑彦良给很多老师发短信,“告诉自己的同学,警醒自己,保重身体”,他告诉记者,“罗阳这样的人走了,国家损失很大。”
(摘自《中国青年报》 堵力/文2012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