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俞圣威 通讯员 章建涛
气温渐入冰点,农业秋收冬种的繁忙画面也随着气温的降低定格在往日的影像中。可在绍兴市,寒冷的冬季并不缺乏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绍兴滨海新城一景生态牧场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奶牛场恒温牛室基本建成,设备安装完成后,来自澳洲的良种奶牛将入驻新居;嵊州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区的1000多亩标准化智能大棚正加班加点在搭建,投入资金已超1亿元,不久后,一个农业综合体将在这里崛起……这些高标准、高投入、高水平的建设项目,无一不位于绍兴农业“两区”内。
3年来的精心抚育,农业“两区”建设这个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路已然在绍兴开花结果。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2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已通过省级验收,5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市级验收;建成的17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3.7万亩;投入现代农业园区的资金累计已达18亿元……绍兴,已悄然走在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的前列,而这也为绍兴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先行区铺就了通途。
新理念新平台 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这句话用在绍兴农业“两区”建设上,最为恰当不过。
自我省提出打造农业“两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战场、主平台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以来,绍兴市就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把农业“两区”打造成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生态休闲观光区、第六产业实践区”的“四区”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开展顶层设计,耍好“两区”建设指挥棒。“两区”建设怎么搞,全省各地都在探索。绍兴市秉承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的理念,吸取工业园区建设、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立足农业是战略产业、效益产业、生态产业的理念,高屋建瓴地开展规划,让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在绍兴落地,力求通过“两区”建设把绍兴打造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
如今,这样的理念已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新昌县澄潭宫廷黄鸡精品园,生态农业与效益农业的结合,让园区大放光彩。该园区自2010年创建以来,充分利用当地依山傍水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规模养殖,让宫廷黄鸡在茶园果树和青山绿树中成长。
“我们在生态上做足了文章,让生态出效益。”该园区负责人石孟达介绍说,园区内消毒池、沼气池、自动清粪设备等一应俱全,采用的“鸡+有机肥+果蔬”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100多户,百分百实现了污粪处理无害化和养殖管理生态化。自精品园建设以来,该园区累计出栏肉鸡30万只,增加收入1500万元,利润110万元。
如果说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效益农业是一个宏观理念,需要普遍推广的话,那么位于绍兴滨海新城现代农业综合区内的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则是在个性化上做文章,同样值得借鉴。
宝仔公司经营农业的思路可以说与众不同。它并不养殖外三元等生长快、产肉率高的商品猪,而是选择了金华“两头乌”这个传统品种;它也不像其他生猪养殖公司那样重在养殖,而是生产、销售、加工“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金华“两头乌”是我省生猪地方保护品种,虽然养殖周期长、产肉率相对较低,但是猪肉品质优良。宝仔公司的发展思路就是在商品开发和品种保护的结合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打造一条产加销猪肉产品供应链。
“我们不收购其他猪场的生猪,就是为了确保安全可控、品质可控,生产出高质量、标准化的生猪。”负责该公司管理的阮春永告诉记者,金华“两头乌”猪肉自开发以来,他们已在上海、杭州等地开出了9家专卖店,年销生猪4000头,每公斤售价70元仍供不应求。同时,该公司今年新建的肉制品加工厂也已经投入生产,火腿、香肠等“两头乌”猪肉加工产品一上市就深受市场欢迎,目前销售额已近1000万元。
经营思路的革新,提升了产业链的完整性,这与绍兴市提出的打造“第六产业实践区”的思路不谋而合。这一思路也让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企获益匪浅。
位于诸暨店口生猪主导产业示范区内的浙江茂阳农发集团,把农业的种养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用工业化流程来管理,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来发展现代农业。该公司除了养猪、种菜外,还建设了省内首家乡镇四星级农贸市场,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了贯通种养、加工和营销的产业链条,成为“第六产业”实践的先行者。2011年,该公司实现营业额2.8亿元,创造利润1000余万元。这样的实例,在绍兴农业“两区”内不在少数。
在农业“两区”建设中,绍兴市积极鼓励并扶持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技术新装备 品质提升日新月异
农业科技的魅力毋庸置疑。一项技术创新突破一个产业瓶颈、一项技术应用创造千万利润的例子不胜枚举。农业“两区”作为科技应用的先行区,尤其显得明显。
绍兴县绿源南美白对虾示范区由该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是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验收的渔业示范园区。该公司探索出的虾鳖混养模式,一改多年来养殖效益较低的局面,彻底改变了这一产业。
“虾鳖混养的好处真的很多。”说起这项技术,该公司董事长丁国才充满了自豪、有说不尽的话语。“鳖能起到翻耕作用,改良养殖塘生态环境,消化池塘中的有机物;还能吃掉病虾,截断病原传播,同时排出的粪便能为虾所用。”
虾鳖混养的效果显而易见。虾产量从原来每亩200公斤翻一番增加到400公斤,3年生甲鱼从原来每亩3500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前些年很多甲鱼养殖企业因行情不利而倒闭时,丁国才却因为有了这项技术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年产值超过1亿元。他的虾鳖混养模式,被作为全省典型来推广。
企业的自主创新加上政府的合力推动,让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如虎添翼。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的鸿港农业开发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与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建立了绍兴首个渔业类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创立集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现代养殖工艺、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了零排放节水养殖。该区还加快推进区科创中心建设,以建成一流的农企孵化中心等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目前科创中心已成为园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辐射源”,被科技部认定为浙江省首家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种子种苗作为农业科技的核心,也正被众多绍兴农企所认同,并从中挖掘出“金子”。诸暨朝晖牧业公司立足种猪产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引进并开发优良种猪,3个种猪场年产种猪2万余头,成为全省优质种猪生产基地,成功占据了产业制高点。
技术的创新,无一例外让产品品质、品牌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绿源公司成为省内众多南美白对虾养殖场的种苗供应商,年产值超2000万元;鸿港公司开发的淡水地区的人工海水鱼工厂化养殖技术,创造了低盐度循环水系统,年生产石斑鱼等高档鱼类3万多公斤,效益不菲;朝晖牧业生产的种猪,远销全国各地,核心就在于立足技术创新推进产品更新提质;中亚龟鳖种苗示范区投资1.2亿元,新建1900亩基地,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中华鳖原种供应中心,底气就在于自身拥有核心技术。
三年来,绍兴市始终从推广良种、应用良法、装备良机入手,提升农业“两区”的科技应用率。如今,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复种指数达200%、良种覆盖率达100%、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0万亩,推广粮经结合、农牧结合、菜稻轮作、虾鳖混养等生态种养技术40万亩,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等技术普遍应用,农田旱涝保收率达到93%以上。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农业“两区”,已成为绍兴市现代农业的科技先锋。
新农民新主体 现代农业后劲充足
“谁来搞农业”,这是一直困扰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绍兴市高瞻远瞩,利用农业“两区”这一平台,吸引大学生和工商业主进入农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层次。
近年来,上虞市重点打造的“四季仙果之旅”让该市农产品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声名鹊起。上虞市虞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就是“四季仙果之旅”活动的主要开展地之一,这里的不少大学生业主和工商业主成为此项活动的倡导者和受益者。
上虞十姐妹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该综合区,今年4月底,虞南山区的大片樱桃尚未成熟,但该合作社的大棚内早已挂满了一颗颗鲜红的樱桃,它们犹如玛瑙般晶莹剔透。用大棚种植樱桃在上虞并不多见,这出自一位30岁出头的大学生徐建军的手笔。
2006年,他通过投标的方式在章镇镇镇南村承包了35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植樱桃和其他农产品。2009年,上虞市启动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援助行动,鼓励大学生村官真正融入农村,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徐建军的创业项目获得了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30万元授信。
“这30万元授信,给了我创业的资本,随着‘四季仙果之旅’品牌的日益打响,让我看到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广阔前景。”徐建军说。在获得授信后,他扩大基地规模,还种植杨梅、葡萄、猕猴桃、水蜜桃等其他水果,并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在基地建起钢架大棚。
“大棚栽培后,樱桃上市提早1个星期,产出期能延长一个星期,效益非常显著。”徐建军说,结合“四季仙果之旅”活动,他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今年樱桃每公斤卖到100元。
如今,周边很多想创业的大学生都会去徐建军的农业创业园学习技能,一些大学生村官也会去那里学习,学成之后可以把学到的知识教给自己所在村的农户。这正是当地政府扶持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初衷之一。
如果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被看成是培养农业后继人才,那么工商业主的引入,可以说大大扩充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实力,同时也提升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档次。
在嵊州三界镇的嵊州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区,这些天工人们正忙着搭建1000多亩钢架大棚,这个目前在嵊州最大、在省内屈指可数的设施农业园区,是由当地一位建筑商人投资建设。这个预算投资10亿元的园区,将集果蔬种植、休闲观光为一体,定向为上海市场提供蔬菜配送服务,到目前,该园区已投入资金1亿多元,明年4月份将全面投入生产。
无独有偶,前不久,绿城集团在嵊州投资开发的农业综合体项目更是将观光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该项目位于甘霖镇与崇仁镇,种植面积6000亩,辐射面积约4万亩,除了生产高档农产品外,还将着力打造涵盖农业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的农业综合体。浙江伟业建设有限公司今年9月份与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签约,在滨海新城现代农业园区投资5亿元,建设面积达3500亩的浙江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园,打造一个集特色水果蔬菜花卉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休闲观光等多个功能区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据统计,2010年以来,绍兴市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一大批规模大、起点高、前景好的农业项目落户园区,已有200多名大学生在“两区”就业创业,共有23家工商业主投资园区建设,总额达11亿元。
新政策新服务 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是战略性产业,也是弱势产业,政府的扶持必不可少。在推进“两区”建设中,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两区”建设顺利推进。
2010年,全省首个“两区”建设现场会在诸暨召开。在山下湖新桔城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的田块、笔直的机耕路、先进的农机装备……无一不让参观者为之一惊。如此的建设水平,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诸暨市财政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实行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粮食高产创建、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共投入建设资金467万元,除省级扶持80万元外,其余均由诸暨市和山下湖镇两级政府全额投入。
诸暨市东部山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是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三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之一,该市针对园区特点,出台了“1+6”政策保障体系、“八个一”推进机制以及农技人员“三联”制度,提高服务“两区”建设的水平,极大地激发了农业主体活力,综合区各类项目建设已投入资金17512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490万元。
嵊州市根据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创新机制,由市财政出资1500万元,注册成立嵊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融资开发,服务“两区”建设。该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与省农科院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保障一批新技术应用到园区建设中。
据统计,2010年以来,绍兴市80%以上农业项目资金用于农业园区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9万亩,流向园区的占70%左右。全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近3亿元。一大批诸如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的创新举措,让农业“两区”成为投资的热土和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阵地。
如今,把“两区”建成“四区”的战略已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两区”建设已让绍兴现代农业迈上了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