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鱼米之乡,中国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便是出自绍兴,作者范蠡,公元前482年,在绍兴南池坡塘养殖鲤鱼、神守(鳖)。《养鱼经》中这样记载:朱公曰:“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岛)。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科学地论述了养鱼的面积、密度、搭配。
绍兴的鱼类资源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越后海一带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墨鱼等海鲜。公元前505年,吴王在与越作战时曾捉捕大量石首(大黄鱼)鱼为食,吃剩部分剖晒后带回。唐代因皇帝姓李而禁养鲤鱼,逐惭推广鲢、鳙、草、青鱼。
绍兴最早期的养殖方式,是外荡养殖。范蠡在绍兴养鱼就是在南池、坡塘的二个大面积外荡中养殖鲤鱼。随着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出围湖养殖,放养鲢、鳙、草、青等鱼苗,湖中鱼类完全依靠自然界中的藻类、红虫(浮游动物)、螺蛳(底栖动物)等为食,基本不投喂料,鱼类完全依靠自然界中食物链生长。
纯自然生长,产品虽然绿色,但产量有限,反过来单纯追求产量,必然造成产品质量的问题,90年代,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并未给养殖业主带来预计的利润。绍兴的“鱼”游向何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现代渔业,是我们养鱼人的命题。
步入新世纪,生态养殖、品牌经营成了绍兴渔业的方向,所谓生态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如现在实施“虾、鳖、鱼”的混养的养殖模式,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虾易生病,病虾的传播性很强,甲鱼就把游得慢的病虾吃掉。一方面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自己的体质,而鱼类吃食虾的残留饲料和水中的藻类、有机物,增加了水体的流动。这几种鱼类之间的经过科学的搭配,形成了互利互补的关系。
绍兴的鱼,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一碗菜,已经是一个生产产业,涌现了许多渔业企业,继承了绍兴千年渔业的生产理念和技术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围绕着“科学生产,品牌经营”的方针,做出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