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创业

从小贩到养殖大户再到海鲜酒楼老板

沈建生的十年创业路

  10年时间,从贩卖海鲜的小贩到水产养殖大户再到海鲜酒楼老板,这个传奇人物就是宁海龙海大酒店的当家人沈建生。
第11人
  沈建生今年38岁,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乍一看,你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创业的艰辛,唯有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让人感觉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2000年之前,沈建生在市场上做小买卖,卖海鲜,利润不高,也就过过日子。转折发生在2000年,当时有一阵海鲜货源紧缺,花高价也进不到好的海鲜,野生海鲜更不用说了,养殖的也供不应求,头脑活络的沈建生马上想到这可能是个机会,就萌生了自己养海鲜的念头。
  他在宁海明港镇承包了200多亩池塘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当地村民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第11人”。原来,这片池塘就像一个黑洞,你养什么它吞什么,不管鱼虾蟹统统有去无回,之前承包的10个人都是血本无归,欲哭无泪。这不,沈建生就成了第11个“冤大头”。村里甚至承诺他,只要他把这片塘改造好,就给他免费使用3年。
  沈建生偏不信这个邪,仗着年轻,凭着一股血性就干上了。先养螃蟹,辛辛苦苦养了半年,正待收获时,突然之间所有的螃蟹都“蒸发”了。明明养下去活灵活现的,长得也喜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这一亏就是20几万元呀!原来“魔咒”真的存在?和前10个人不同的是,沈建生亏也要亏个明白,他把整整一池塘的水都抽干了,谜底终于揭开,原来塘底下都是小杂鱼钻的洞洞,一通百通,毛蟹全跑到旁边的水库里去了。
  果然被村民言中了,沈建生成了栽倒在这片鱼塘的第11个人。但倔强的沈建生不服输,心想第一年总是要交学费的,索性把塘坝全部翻整了一遍,重整旗鼓,第二年从头来过。养殖品种则更换为当时市场前景更好的对虾。
  但做海鲜销售出身的他,对养殖其实毫无经验。为了追求高利润,就高密度养殖,到了收获季节,又想等到国庆、元旦这些“好日子”才出手,迟迟不捕捞,没想到发生了大面积病害。对虾生病了,就“下猛药”,结果副作用爆发,2000多万尾虾全部死光,第二年的辛苦又打了水漂,亏了30万元。
  双重打击,沈建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好在妻子通情达理,再次给予了他支持,说“我们还年轻,可以重新再来”。于是,沈建生抱着“事不过三”的想法,进行第三次尝试。
科学养殖让废池塘变“聚宝盆”
  第三年,沈建生索性搬到鱼塘边去住,痛定思痛,他不再急功近利,而是开始钻研对虾养殖技术,尝试鱼虾套养模式。
  他曾听一个水产技术员说,羊群里放一只狼,羊为了躲避狼,会不断奔跑,病也不生了,肉也好吃了。他大受启发,从2003年开始,他养虾不再用药,而是在虾塘里套养了一些专门吃虾的鱼。总结失败的教训,他还在虾苗投放上找到了“独门秘笈”。一般人都是直接投放8万—10万尾一亩,一次性就把苗投足,而他则是少放多次,第一次投3万尾,这样养殖密度低,虾就长得快,第一批就能提早上市,接着再放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这样一来,虾从7月份开始上市,一直能捕捞到11月中旬。
  经过3年的努力,沈建生终于挣到了水产养殖带来的“第一桶金”,摆脱了“第11人”的噩运,把废池塘改造成了“聚宝盆”。
对虾河豚套养使效益倍增
  但成功的喜悦很快被台风击碎,2004年的云娜台风让沈建生损失了七八十万元,加之养对虾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养殖效益被不断挤压。如何提高虾塘的利用率,提高亩产值和效益就成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他尝试了对虾与甲鱼、鲢鱼等的套养模式,但最终锁定在了河豚鱼上。正是对虾和河豚鱼的套养,让他的养殖事业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河豚鱼味道鲜美无比,养河豚经济价值较高,另一方面,河豚还是虾塘“清道夫”,死虾、病虾就是它的美餐,既节省了成本,又使效益倍增。多年的养殖经验,加上当地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沈建生对虾河豚套养大获成功。因水质好,又是采用生态养殖模式,沈建生的养殖基地还成了浙江省无公害养殖基地。
  如今,沈建生已将养殖面积扩大到600多亩,年利润可达200多万元。水到渠成,去年他又和朋友一起合开了龙海大酒店,海鲜自产自销,生意越做越大。这一路他走了10年。说到今后的打算,沈建生说开发渔业休闲农庄,将无公害水产品呈上更多市民的餐桌,是他下一个10年的奋斗目标。
徐荐荃 徐鹏飞
编后:
  沈建生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方面要对市场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和判断,市场上缺什么就养什么,一旦供大于求要适时转产。另一方面勤劳和坚持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早出晚归泡在塘边,啃各种相关书籍钻研养殖技术,一次失败两次失败,毫不气馁,跌倒了从头再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各种养殖模式的探索,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小错误,不断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套养模式,使废池塘变成了“聚宝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