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种业

国家超级稻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

浙江种业迎来发展春天

  2012年,浙江种业亮点纷呈
  编者按:2012年,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和外部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我省粮食生产仍获得了丰收,据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粮食总产达到了156.7亿斤,比上年增产0.3亿斤;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552元,比上年增长8.5%。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实属来之不易。俗话说: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背后,离不开浙江种业部门的辛勤耕作。省种子管理部门表示,今年全省种子系统要全力以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应提供种业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种业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过去的2012年,是我省种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我省种业迎来了发展“春天”。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立足于服务农业生产,集中力量扎实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盘点2012年,我省种业创新不断、亮点纷呈,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超级稻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
  2012年,全省农作物品种选育单位加快种质资源引进创新,应用先进育种技术,育成了一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通过了64个新品种(其中主要农作物品种38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26个);鉴定通过了15个水稻不育系;“中浙优8号”、“中早39”、“甬优15”等3个品种入选国家超级稻名单,至此,全省国家超级稻品种达15个,居全国之首;自主选育品种占省内种植水稻品种比例达92.8%,比上年增2个百分点;我省还率先自主育成了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浙杂502”番茄品种和进口替代型西兰花品种“海绿”等。
种业企业产值超7亿元
  勿忘农种业公司、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势种业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种业资源,努力提高商业化育种能力,加快向“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目前全省有效持证种子经营企业达112家,比上年同期减30家,减幅达26.7%。去年,全省农作物种业企业销售额超7亿元,比上年增加10%以上;全省有10家种业企业开展自主商业化育种,独立或参与合作选育通过审定的品种达20个,比上年增加6个;有7家种业公司被评为中国种子行业信用等级A级以上,新增了2家。
“甬优12”亩产破千公斤
  去年,全省拥有各类农作物制繁种面积达11.3万亩,其中水稻制繁种面积9.3万亩,生产种子2600万公斤。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900万亩,占比超70%,其平均单产比一般品种亩增40公斤,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甬优12”亩产首次突破千公斤大关,创造了高产攻关田亩产1014.3公斤、百亩方亩产963.1公斤的全国水稻高产纪录。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3%以上;油菜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含油率普遍达42%以上。全省各地未发生大规模缺种现象和重大种子质量安全事故,为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和主导产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种业监管实现全覆盖
  截至去年底,全省市县两级共有86家种子管理站,其中,41家为独立建站、45家为合署机构;拥有13家省级和国家级农作物区试站;有3家种子检验机构通过省级以上考核,较上年新增1家;有21个种子市场观测点;拥有持证种子检验员187名、种子管理机构工作人员540名。省市县三级种子储备制度较完善,全省农作物种业体系和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
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大优新品种推广速度快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源头。去年,杭州市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提纯和保护,在乔司、丁桥等地对具有杭州特色的杭州油冬儿、长梗白、杭州红茄、杭州长瓜、杭州黄芽菜等种质资源进行现场鉴定,对收集提纯后的种质资源种子进行贮藏保护和推广利用;余杭等地还以课题形式,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种质资源开展研究性保护。同时,该市还加快引进筛选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水稻、特色玉米和名特优新蔬菜、瓜果及蚕桑新品种的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去年全市共引进试种新品种749个,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107个,示范面积达5.088万亩,展示品种212个;建立粮油作物新品种高产高效示范方14个,示范面积2300亩。其中,余杭区百亩常规晚粳稻“浙粳88”高产示范田,经实割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694.3公斤,创余杭历年单季常规晚粳稻单产之最;百亩单季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平均亩产达766.8公斤;在示范方带动下,去年,杭州市单季晚稻产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构建四大平台规范品种管理
  农作物品种管理是种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宁波市创建了四大平台,一是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在江北、鄞州、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和宁海,引进水稻新品种45个,其中区域试验品种26个,展示示范品种19个;二是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在余姚、慈溪和宁海,引进小麦新品种13个;三是油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在余姚和慈溪,引进油菜新品种15个;四是瓜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在镇海、鄞州、余姚、慈溪和奉化,重点开展西瓜、番茄、玉米、榨菜新品种展示,引进新品种163个。
  通过平台建设,全市共引进新品种521个,其中市级236个,各县(市、区)引进285个,先后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优良品种,如水稻“宁84”和“甬优17”,小麦“扬麦20”,油菜“浙油50”,黄色樱桃番茄“亚非1号”和“金妃”,玉米“都市丽人”和“苏玉糯11号”,西瓜“丽芳”和“新早佳2号”等。
育种成果转化快种业发展水平高
  建设种业创新平台,加快农作物育种成果转化,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是嘉兴种子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去年,嘉兴市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推进瓜菜新品种引种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共展示水稻、大小麦、瓜菜等新品种626个,展示面积达5.82万亩,其中,主导品种达45个,展示面积达5.72万亩。通过展示示范,加快了主导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高产创建示范。去年,该市高产示范方达17个,平均亩产792.3公斤,其中,秀洲区洪合镇新王桥村的水稻亩产最高达922.9公斤,单产最高田块为965.4公斤,创下了该市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主导品种唱主角良种覆盖创新高
  去年,湖州市加强对当地种子经营企业种子生产数量、繁种品种的指导,加快推广稳产高产、优质高抗、适应当地种植的主导品种。据统计,去年,该市主导品种面积比例达83.6%,比2011年增加0.6%。其中水稻生产主导品种面积达118万亩,比2011年增加1.25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88.73%。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12年该市良种覆盖率达95.01%以上。
落实种业发展意见率先制定行动方案
  去年,绍兴市从四方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一是全面调查全市种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种业发展的建议,做好参谋;二是大力宣传现代种业发展意见,鼓励种子企业培育自有品种,积极拓展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完成了《绍兴市种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3年内种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四是积极培育区域性龙头企业,将上虞舜达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市区域性种子龙头企业加以培育,落实项目,扶持资金达110万元。
种子管理有“六新”粮食生产“九连增”
  去年,金华市在种子管理工作上呈现“六个新”,确保了良种的有效供给和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为全市粮食生产“九连增”做出了新贡献。
  一是落实《意见》出台新举措。针对国务院、省里加快种业发展意见,该市采取多种举措,引导种业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去年全市新增了1家注册资金达3000万元的种业企业。
  二是供种保障新成效。2012年该市主要农作物种子供应总量充足,达170.9万公斤,有效保障了生产用种需求。
  三是市场监管有新力度。去年是该市连续第3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据统计,该市全年执法检查种业企业15家,立案10件,涉案种子175公斤,涉案种子货值6.403万,挽回经济损失51.3万元。
  四是良种推广上新台阶。全市共建水稻、油菜、西瓜等各类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点121个,面积3.9万亩,展示示范品种112个,推广水稻主导品种76.9万亩。
  五是种业项目取得新进展。该市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种子工程项目。去年有一批种业项目落户金华,提升了种业发展的基础。
  六是服务“两区”有新贡献。围绕“两区”建设,服务粮油高产创建,全市更新更换储备种子110万公斤,落实资金150.76万,实际完成收储113.86万公斤。
供需信息早发布储备种子保供种
  台州市及时开展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种子供需情况分析,在春、夏、冬播种子供需的关键季节,开展供需动态分析,及时指导种子企业调入紧缺种子,全市共供应种子109.93万公斤,落实储备资金260万元,实际入库救灾储备种子107万公斤,超额完成储备任务,实际动用市县两级救灾储备种子共12.26万公斤,可播作物面积达2.1万亩,挽回经济损失1500万元。
进村入企重服务推进种业大发展
  衢州以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为重点,开展“进村入企三服务”活动。通过座谈会、走访农户、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种子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农民需求,帮助并引导农民进行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解决紧缺种子需求等问题,服务农业生产。同时,深入调研,帮助企业和属地县市种子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对接。去年,全市共落实现代种业发展工程项目8个,项目资金560万元,创出历史最高纪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