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春笋冬出”捷报频传

  据省林技推广总站统计,截至1月31日,全省已有13个毛竹覆盖示范县(市、区)的36户示范户从基地内挖出“春笋”,其中最早的一株“春笋”于1月3日在鄞州区出土(本报曾做过报道);单株最重的在衢江区,株重达4.6公斤,按目前“春笋”市场价每公斤30元计,一株笋价值138元。
  目前,不少示范基地“春笋冬出”已开始进入盛产期,衢江区的毛竹覆盖示范基地每天亩产“春笋”25公斤多。据当地专家预测,今年亩产量有望突破1000公斤,按当地平均价格每公斤30元推算,每亩产值可达到3万元,将再创新高。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下圩村为了提高出笋率,在毛竹覆盖基地安装了水管、温度计、杀虫灯等,加强了管理。今年1月15日,该基地就有笋冒头了,出笋时间比上年早了半个月。村委会主任说,“以前就是卖几株毛竹,值不了几个钱,现在卖笋的收入是竹材的四五倍,看到效益这么好,农户都要求搞毛竹覆盖了。”
  遂昌县是前两年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中全省“春笋”产量和产值最高的县,而今年淳安县的石林镇有望与遂昌“一较高低”。该镇的毛竹覆盖示范基地曾在2011年进行过一次覆盖尝试,但由于准备不足,最终以失败告终。今年,在当地林技人员的指导下,该镇在面积130平方米的基地内,挖出“春笋”182.25公斤,折合亩产量935.1公斤,按目前当地“春笋”市场价每公斤14元计,亩产值达到13091.4元。据悉,该镇还制定了2013年毛竹产业发展政策,在县补助的基础上,镇里再补助300元/亩。此举不仅提高了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也反映出淳安县从上至下对发展毛竹等林业产业的热情与决心。
  目前正是竹笋采挖的关键时期,省林业厅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加大项目实施的督查跟踪,监测竹笋的产量、品质及价格变化趋势,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宣传推广示范典型。各首席推广专家、责任林技员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让毛竹覆盖这项新技术真正惠及广大竹农,切实发挥示范行动在“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中的作用。 沈忠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