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村里那些事

——我的驻村日记

  •   【自我介绍】
      我叫江勇兵,浙江温岭人,爱好新闻写作和摄影。现为温岭市石桥头镇石桥街村农村工作指导员、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4年,省里推出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热爱农村、农业、农民的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从温岭市建设规划局转入温岭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工作。8年来,我深入田间地头,记录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农民朋友间的故事。
      两年前,我主动要求走出办公室,走进希望田野,建设美丽乡村。2012年,在石桥街村挂职满一年后,因村民热情挽留,我继续驻村生涯。江勇兵(左)在了解民情。 金盈盈 摄
    ■最开心的事:女人花,灿若霞
      去年国庆节,我第一次参加村民的婚礼。新娘是自强自立的残疾姑娘杨云飞。看着她穿上婚纱,脸上挂着甜蜜笑容,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8岁那年,杨云飞在放学回家路上,突然被从身后冲来的自行车撞倒,顿时失去知觉。当她被送到医院后,残酷的事实让全家惊呆了:杨云飞的四肢连同两根胸骨被压断,脚骨连接艰难。杨云飞被定为一级残疾。
      谁也没想到身高仅1.2米、体重28公斤的杨云飞,能成为一名大学生。1999年夏,杨云飞考上浙江大学,2003年毕业就业至今。在认识杨云飞的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关注她,为她呼吁。
      这次,我又以村民的身份来参加她的婚礼,觉得格外亲切。杨云飞和她的父母,都是懂得感恩的人。他们时常说起,在女儿的一生中,曾频繁出现过帮助她的人。他们接受着社会的温暖,也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表达感激之情。
    ■最艰难的事:台风夜,相守望
      2012年8月7日深夜22时30分许,台风“海葵”登录,温岭市石桥头镇石桥街一片漆黑,狂风骤雨疾驰而来。我迎着风雨,赶往设在石桥头镇中学的临时避灾点。
      到达避灾点时,我的高筒雨鞋里,已灌满雨水。好在外来务工人员已安全转入避灾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避灾点分6个教室,居住着四五十户人家,镇政府管吃管住。
      来自安徽农村,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种菜的61岁民工江有生和老伴,已用12张书桌拼成一张床,作为临时“据点”。“看看这场面,还真有些害怕。你们镇村干部来劝说离开时,我还真没当回事。现在终于知道你们的苦心了。”
      后林村村民陈连春、蒋春花夫妇也在这里避灾。肆虐的“海葵”,也让他们傻了眼。我陪着两对夫妇聊天,直到天亮。“下次接到台风转移通知,我们一定主动离开。”江有生说。看来,这一夜我没白待。
      凌晨5时许,我又穿上湿雨衣,离开避灾点,直奔石桥街村。巡逻到杨家里桥头时,碰上了搭档——驻村干部林生。他也放心不下村里情况。回到办公点时,时针已指向6时30分。这时,镇班子成员发短信给我:“江指导员,你赶写的抗台新闻见报了,辛苦!”
      不一会儿,女儿的短信到了:“老爸,注意安全!”心里一阵暖意。
    ■最伤心的事:老支书,永离别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天空阴沉。73岁的老支书蒋枝贵,因病去世。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大事小事,无不是老支书在操劳。村民敬重他,也依赖他。
      得知老支书病逝,不少村民自发前来帮忙张罗葬礼。老支书出殡的日子,村民们起得格外早。节俭了一辈子的蒋枝贵,生前有过交代,遵照老人遗愿,葬礼比普通村民还简单。唯一显得与众不同的是,老支书遗体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上午8时许,老支书的遗体在亲人的簇拥下,被摆放在殡仪馆告别厅,顺着送葬的人流,哭声和呼喊声徘徊在殡仪馆。老支书真的要和石桥街村告别了。村里一位长者目送着老支书的远去,眼泪顺着脸颊,一直流到了嘴唇。
      记得驻村的第二日,我就认识了老支书。他说,“村民现在喝自来水,上卫生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现在追求家中的装修摆设,餐桌上的营养搭配,穿衣上的品牌质量喽”、“相信我们农村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村民生活会越来越好”。他满脸兴奋描述村里变化的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而他的生平简介,只有一句话:老支书蒋枝贵,几十年如一日,凭借着一腔热情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但这句话,却是最大的褒奖。
    ■最感动的事:一声好,甜我心
      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也是我的“法定”进村入户办公日。临近午时,村民老黄夫妻俩一定要我留下来,到他们家里吃饭。我说,这不行,我自己定了个规矩:驻村期间,不在村民家中就餐。老黄说,这算什么规矩,一顿便饭而已。我连说,谢谢,心意领了,就当我已经吃过了吧。
      这时,老黄夫妻俩又从家里拿出一大袋刚从庄稼地里釆摘来的大豆荚送到我跟前,一定要我收下。怕我不肯收,老黄又补充说:“这大豆荚是自家种的土特产,江指导员,你如果不肯收下,就是看不起我们农民朋友了。”
      无奈,我只好收下了。村民的朴实与真挚,着实让我感动。
      当天下午4时许,我照常在村里的“舆情采撷站”与村民们聊天。这时,种粮大户桂芬和儿子抬来一大袋西瓜,说要送给我尝尝。我说:“您是种粮大户,哪来这么多西瓜。”桂芬说:“我在菜地里种的,就是送给江指导员尝尝的。”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想,只要我们在驻村时“接地气”,就能赢得村民们的诚心。
      驻村期间的这些事,很琐碎,很累很烦,我也曾抱怨过。但村民的一句好话,让一切倦怠和埋怨都消散了。那一刻,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希望以后能继续为村民服务。
      2013年,我踏上了新的驻村征程,加
    油! 江勇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