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种粮特刊

春风吹又生 种粮正当时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雨水节气过去,天气渐暖,又到了一年的春耕备耕时节。农事不等人,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往往关乎全年粮食生产的丰欠。
      不管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何种程度,但粮食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却从未动摇过。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粮食是保生活、稳物价、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生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从我省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多年来,粮食生产一直是需要特别重视和关心的基础产业。抓得紧,粮食生产局面就会好一些;松一松,将面临总产滑坡的风险。春备耕在即,因此,要切实做到“三个真”:
    真心重视是基础
      粮食作为国计民生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级领导和部门心头都门清,我们还为此建立了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但不是所有地方的领导都真正把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放在心上。近年来,我省有些地方总以为粮食供应可通过市场调控的方式解决,认为我国中部、东北有的是粮食,自己这儿少种点粮食问题不大,因此,出现了放松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倾向性苗头,一些县(市、区)的乡(镇)长不会去真正关心和重视粮食生产。
      虽说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尚好,基本上每年都能完成既定的粮食生产目标,有效保障了全省的粮食供应安全,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达到这种状况。况且从去年我省粮食生产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都十分努力,攻坚克难,但全年的粮食生产依然是稳中略减,这是敲响了警钟。对此,各地都必须真正把粮食生产安全入心入脑,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尤其是当前春耕备耕时节,要作为阶段性重要中心工作来抓,及早谋划全年粮食生产工作,研究出台政策,做到扶持力度不减,工作劲头不松懈,为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承载着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最基本需求的重任,粮食不能完全按市场化的方式去参与竞争,决定着它特别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从近些年我省各地总结的经验来看,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扶持,在粮食生产中主导作用发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粮食生产的好坏程度。
      从农业部门来讲,发展粮食生产是职责所系,一定要强调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要不断地呼吁,要让各级领导真正重视起来,该开的会要开,该领导到场的要请领导到场,共同营造良好的种粮氛围。
    真金白银必须有
      当前,粮食生产成本随行就市,粮食销售价格却受国家控制,这样的运转机制,决定了粮食产业必须要有政府的投入。
      事实上,从近些年来看,国家、省甚至市、县、乡镇,都出台了大批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种粮大户直补、农机购置补贴、水稻病虫统防统治补贴、水稻政策性保险保费补助、稻谷最低收购价等,这些补贴有效弥补了粮食不能完全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比较效益低而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因素,稳定了粮食生产效益,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我省粮食生产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今年国家、省里乃至各地,依然会出台许多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部分政策已在最后的协调过程中。据记者了解不少政策还是今年首次出台,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我们相信,只要没有过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种粮的基本效益还是有保障的。
      对有关部门来说,重要的是要更合理地使用相关资金,把它们用在刀刃上,补贴到最有效、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多花点钱修路、修渠;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的,多补贴点资金引导农民买生产设备;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则要多想想办法引导粮食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效益。总之,既要补薄弱环节促进均衡发展,更要扶强主体带动全面发展。
      同时,要把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种粮农民,并在执行过程中,将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广大种粮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的实惠,要让种粮不仅是光荣的,也是实惠的。
    真抓实干到田头
      领导重视,政策优惠,只能说明大环境很好,但所有这些能否在这个春天切实转化为田间绿油油的秧苗,转化为全年粮食生产成效,还得看行动。设想得好,更要落实得好,必须真抓实干到田头。现在上下、各行、各界都在转作风、见行动,粮食生产最需要这股清新的春风。
      真抓实干不是乱抓、蛮干,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自然灾害风险大,现在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都很强,要引导他们多种粮、种好粮,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回顾总结这几年我省各地种粮的经验,粗略总结,有这么几条是值得坚持的:
      一是切实抓好早稻生产。稳定我省粮食种植面积,潜力在早稻。要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服务和支持,动员农民群众多种早稻。要及时掌握当地可能会季节性抛荒的农户和土地情况,动员农户将土地季节性流转给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稻等粮食作物。
      二是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前,我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645个,面积356.79万亩,已有128个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认定验收。各地近几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粮食生产功能区已成为各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最有效的手段和载体。各地要进一步统筹协调,使资金、技术、主体进一步粮食生产功能区汇集,合力推进功能区建设。
      三是重视科技的作用,开展好高产创建活动。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产量就是提高总产。去年,我省共落实省级水稻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300个,示范面积39.9万亩;部级粮食作物万亩高产示范片92个,示范面积101.77万亩。各地涌现了一大批超高产攻关田和示范方,省水稻高产吉尼斯纪录屡被刷新,百亩方产量刷新了全国纪录,攻关田亩产首次突破了1000公斤,高产攻关再次取得历史性的重大突破。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出科技对生产的强大促进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粮食全面平衡增产,成为我省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之一。
      四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化服务水平。我省人多地少,不仅土地总量少,而且分布十分分散,季节性生产现象明显。各级农业部门把培育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推进土地流转、水稻统育统插、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作为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重点工作来抓,以有效克服无人种田、无力种田导致的抛荒、季节性种植等土地浪费现象,真正让每一块土地都能物尽其用,嘉禾满田。
    资料图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