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浙北粮仓”之称,是我省北部主要产粮区之一。近年来,该县认直贯彻落实省、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要求,加快基础建设,突出高产示范,完善主体培育,推进产业化发展,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继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后,2012年更上一层楼,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012年,该县粮食生产实现“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7.77万亩,比上年增1.6%;总产量达到20.45万吨,比上年增2.4%;全年平均单产428.1公斤,比上年增0.85%。
强化政府主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该县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镇(街道)分别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粮食增产工程及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海盐县政府与各镇(街道)签订粮食生产和粮食功能区建设责任书,逐级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并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建立领导和专家联系制度,由县农经局领导和12名农技专家分别联系9个镇(街道)的20个重点项目,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2年,该县完成2.4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认定工作,两个千亩示范功能区通过市级认定,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
强化基础建设稳固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离不开投入,去年,该县出台《关于抓好2012年粮食生产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按照“政府主导、主体运作、地方为主、省级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和“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资金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县共整合投入3058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同时,通过“一卡通”等方式及时将粮食补贴资金直接兑付到补贴对象。去年该县共兑现农资综合补贴 2462万元,农作物良种补 贴711.64 万元(其中县级水稻良种补贴 70万元),统防统治补贴 21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73万元。此外,积极筹措资金773万元,做好粮食订单的价外补贴、粮食订单信用等级评定补贴以及地方储备粮费用结算工作,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为此,该县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通过实施粮食增产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专项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老化、配套缺失等问题,增强了粮
食生产保障能力。2012年,
该县在粮食生产功能
区内新建了排灌
渠30公里,机
耕路12.2公
里,机埠10
座,下田坡
155 余
处;完成
四个圩区
建设及两
个中低产田
改造项目,新
增旱涝保收面
积6.058万亩;通过
小农水工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项目,新增扩大灌溉面积1万亩。
重建轻管是我省不少地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一大难题,根据有关要求,海盐县积极探索粮食生产功能区建后管护机制,规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认定后实行统一编号命名,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实行项目化管理保护,明确乡镇行政负责人为管理保护责任人,并确定相应的责任农技员,加强对路、渠、泵站、防护林、电网等管护。该县还出台《海盐县基本农田保护奖励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奖励资金的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探索建立耕地后续管护、保护补偿机制。2012年,该县在沈荡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
高产创建近年来一直是我省推动粮食增产的一大抓手,2012年,海盐县共建立晚稻千亩示范片10个,农业部万亩示范片1个,并在示范片内开展了晚稻生产镇长示范田工作,通过领导带头种、种好田、出高产,营造粮食高产创建的良好氛围,11个晚稻核心示范方平均亩产达774 公斤 ,最高攻关田亩产达885.9 公斤,创历史最好成绩。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等农业“三新”技术,挖掘粮食高产潜力。2012年,共示范推广大小麦、油菜棉花等新品种68个,应用新技术8项,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7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复种面积16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针对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大幅上升的情况,该县实施了《小麦新品种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研究》,引进扬麦18等高产小麦新品种,使全县15万亩小麦大灾之年实现稳产。此外,该县还落实30位农技专家担任科技指导员,以1:5的比例联系150位水稻科技示范户,均衡带动全县粮食生产。
强化产业提升增加种粮效益
有效益才是推动粮食生产发展最根本的举措。为此,该县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组织化发展,大力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含农机、植保等)29家。2012年,全县有规模种粮(含合作社)大户323户,规模种粮复种面积7.75万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7万亩。
为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该县大力推行“全程社会化
托管”、“菜单式服务”、
“统防统治”等多种
服务方式,提升
粮食生产的产
前、产中、产
后社会化服
务水平。
2012
年,根据
粮食生产
功能区建设
规划,全县投
资建设了3个
育秧中心和两个
烘干中心,大大增强了全县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
此外,积极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经营效益。该县充分依托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优质米生产基地等,并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目前,该县已涌现出“沈荡大米”、“南北湖原香米”等一批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米品牌,有效提升了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 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