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来,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种粮比较效益明显下降的严峻形势下,金华市粮食生产难中求进,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2.3万亩,总产量89.9万吨,实现了五连冠。该市抓粮食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每年春节前出台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并通过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站等渠道公开,让农民早知道。
二是积极推进粮食规模经营。组建了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59家,在全省率先开展优秀早稻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评选。通过引导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目前全市种粮大户已达2468户,土地流转面积26.3万亩。
三是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全市完成水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70万亩,每年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面积8万亩,推行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20.5万亩,发展了一大批无公害稻米、有机稻米。
四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立水稻千亩示范方44个,面积5万亩;百亩示范方194个,面积4.6万亩。目前水稻高产攻关田单产最高亩产已达936.8公斤。
五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主抓手,近年来,我们将农田基础建设、农田质量提升、新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474个,面积38.5万亩。
2012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农业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任务异常艰巨的一年。全市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高基数背景,以及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不利影响因素下,通过政策拉动、科技驱动、主体带动、服务促动 “四轮驱动”,再次获得全面丰收,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单产、总产、效益、主体同步增长的“一稳四增”好局面,连续第五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2012年该市粮食播种面积232.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9.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0.9%,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食作物面积具体表现为“两减两增”,即水稻面积减,春粮旱粮增;早稻面积减,单季晚稻增。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按照“聚合力、健体系、促进度、出成效”的要求,以全市农业“两区”现场会为契机,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建设任务。2012年,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9个,面积12.41万亩;共有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认定,10个市级示范性粮食功能区通过认定;完成已建成功能区上图入库287个,面积24.8万亩,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市区建成功能区28个,面积2.37万亩。婺城区开展功能区管护补贴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又有一批功能区被认定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市级示范性功能区。
粮食单产水平再创新高。2012年全市各级共建立百亩粮食高产示范方226个,面积4.97万亩;7个示范片列入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面积9.71万亩。通过创办示范方和开展高产竞赛,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和稻米品质大幅提升。全市累计推广各类粮食省工节本增效技术150余万亩次,粮食单产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全市有22个单季晚稻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有45块高产攻关田亩产超过800公斤(比去年增加27块);有6块高产攻关田亩产超过900公斤(去年仅1块),其中永康市石柱镇“甬优12”单季晚稻高亩产达到938.6公斤,再创我市单季晚稻亩产新高。市区粮食产量水平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婺城区2个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超过800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904公斤;金东区也有3个田块亩产突破800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逐步壮大。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引导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向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积极引导统一育供秧和粮食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逐步壮大。2012年,全市稻麦复种100亩以上大户656户,比上年增加89户,复种面积18万亩;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468个,比上年增加27个,服务面积54.07万亩,销售粮食12万吨,加工粮食3.17万吨。特别是市区组织开展的优秀早稻种植大户及粮食专业合作社评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种粮大户陈建新被评为2012年全省优秀种粮大户;今天又有22个优秀种植大户和6个合作社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同时,新型生产主体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品牌效益,走向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道路,婺城区“一枝秀”、“宜糖米”、“绿巨人”等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大米和功能大米品牌,在省内甚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粮食生产装备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水稻机插作业面积18.23万亩,比去年增19.9%。建成育秧中心43个,比去年增加18个,统一育供秧面积达18.6万亩,比去年增加3.4万亩,烘干中心72个,增加36个,统防统治面积30.5万亩。粮食生产从“牛拉犁耙”走向了育秧、机插、机耕、灌溉、植保、机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解放了生产力,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