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种粮特刊

粮食 硕果累累

“三增”

  •   随着台州市各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粮食订单收购价格提高和近年增产增收等因素激励,该市克服了农资价格、土地租金和农业用工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因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狠抓粮食播种面积落实,加大重点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形势。据调查统计,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亩产、总产同比增0.17万亩、增10公斤、增2.21万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任务指标;粮食生产取得了全面丰收。
    加大政策扶持 强化宣传力度
      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该市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有关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配套扶持政策。重点加强了早稻和连作晚稻生产扶持,对种粮大户早稻补贴从每亩60元提高到70元;对实行早晚稻连作的连作晚稻从每亩40元提高到50元。同时对规模的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大于8吨)粮食烘干机的,对烘干机的场地等配套设施给予一台5万元,二台及以上8万元的补贴。继续对分散的种粮农户(不包括种粮大户)开展全程统一植保服务的组织补贴和对新发展的水稻专业设施育秧场,服务面积在1000亩以上,择优6家给予每个育秧场4万元补贴。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政策,订单内粮食收购凡市场价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时,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保护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
      另一方面市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农民信箱等信息渠道进行宣传;通过以“明白纸”的形式将所有种粮政策聚集在一起,发放到每个种粮大户,进行宣传解读,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订单奖励、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将政策转化为广大农民的种粮热情。
    杜绝耕地抛荒 狠抓早稻面积
      为有效遏制耕地抛荒,该市千方百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凡因耕地抛荒问题被市级以上主流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核实的,或经查实全年性连片耕地抛荒面积在5亩以上的乡镇,列入耕地抛荒“黑名单”。被列入耕地抛荒“黑名单”的乡镇,暂停农用地转用报批”。同时,严肃查处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案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耕地全年性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提高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抓好早稻生产既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重要手段,又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需要。近几年来,该市的春粮和晚秋粮播种面积相对基本稳定,还积极提倡水旱轮作、粮经轮作模式,强调沿海地区要充分挖掘西兰花与早稻轮作种植模式,由于宣传、培训工作到位,2012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在前二年收割期间天气极为不利,种粮大户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自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三增”,实现早稻播种面积12.39万亩、亩产413公斤、总产量5.1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2.7%和7.3%。
    依靠科技投入 开展高产创建
      该市以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竞赛和万村示范为载体,大力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各县(市、区)相应制订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要求、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市财政拿出60万元用于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重点用于优秀示范方的奖励。同时,为提高水稻生产技术应用水平,各地农技部门组织有代表性的水稻高产示范户参加了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技术培训会,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农技人员正常性地开展田间生产技术指导,努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各地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共建立水稻高产示范方228个,面积18.02万亩,其中万亩示范片11个,千亩示范方46个,百亩示范方171个。由于“天帮忙,人努力”,各地在收割期间单季晚稻单产捷报频传,纪录被一次次刷新,示范方内单产超过800公斤比比皆是。经省、市、县测产的示范方:单季稻示范方38个,平均亩产782.10公斤,最高892.6公斤,超过800公斤示范方有13个;攻关田50块,平均亩产827.2公斤,900公斤以上7块,最高亩产933.03公斤,刷新了台州市玉环去年刚创造的918.4公斤历史高产纪录;早稻攻关田19块,平均亩产572公斤,最高亩产665.4公斤;连作晚稻攻关田6块,平均亩产636.6公斤,最高攻关田亩产713.5公斤。
      该市早稻生产全面推行轻型、简化的生产技术,人工手插已基本退出早稻生产历史。据统计,全市早稻直播面积约为6万亩左右,推广早稻机插技术3.09万亩、抛秧技术应用面积在1.2万亩左右。单季晚稻重点推广强化栽培,围绕小苗移栽、适当稀植、薄水灌溉和强根促蘖等技术措施,努力提高单产,全市推广水稻强化栽培面积为68万亩。同时,还扩大了晚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面积。加快发展和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简化粮食生产环节,充分依靠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村级农业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为分散农户开展统一育供秧服务。据调查,早稻统一育供秧后,能确保60%以上的栽培技术到田,能简化掉了50%以上早稻生产作业环节。到2012年,全市累计建有育秧中心69个育秧能力13.08万亩,实际供秧7.68万亩;建立烘干中心105个,购置烘干机械278台,烘干机总吨位2720吨,实际烘干量为54873吨;种粮大户3045户,土地流转面积28.5万亩,粮食复种面积37.2万亩;组建粮食类合作社525家,入社社员2.27万人;水稻集中育秧面积17.83万亩,水稻统防统治面积30.85万亩。逐步形成了粮食生产全程服务的良好势头。
    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截止2012年12月底,该市已落实粮食功能区82个,计划建设面积9.0万亩,建设面积超过了省下达的任务。全市共投入粮食功能区建设资金11136.48万元,已完成建设排灌渠157.65公里、机耕路56.89公里、泵站30座、农机下田坡1782个、新建粮食生产合作社32家、新置农机具190台套,新增社会化服务面积6.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需要政策的强大推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市财政设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专项建设资金100万元,重点用于市本级1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业“三新”技术推广、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建设。明确要求各地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区块,按照年度建设规模每亩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资料图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