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蚕桑生产在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继续增产增收。据18个主产省(区、市)统计,2012年桑园面积1236万亩,同比增加18.7万亩;蚕茧产量64.7万吨,同比增加8448吨;全年蚕茧平均价格为35.78元/公斤,同比上涨4.4%,创历史新高。然而,在茧丝需求量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2012年蚕茧市场的波动也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桑蚕产业。当前的市场环境究竟如何?今年的蚕茧生产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分管蚕桑工作的经作处副处长封槐松。
蚕茧市场不稳定连累蚕种生产
2012年,春秋蚕茧价格判若两重天。春茧开秤,价格骤然下降到33.2元/公斤,比2011年同期的40.32元/公斤下降17.6%;秋茧上市,价格直线上升到37.5元/公斤,不仅比春茧价格高出13%,而且比2011年秋茧价格高了25.3%。尽管两者相抵,全年蚕茧平均价格达到35.78元/公斤,同比提高1.52元/公斤,但浙江、湖南、贵州的蚕茧价格下降7%左右。
针对这一轮价格波动,专家分析认为,去年春季遭遇多年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桑树发芽晚,叶片生长慢,蚕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春期本来就减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人为压低鲜茧收购价格,使春茧价格不升反降。由于春茧价跌伤农较深,秋茧发种量减少,导致蚕茧供求出现较大缺口,秋茧收购价大幅反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大挫折之后,已连续4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茧丝绸市场时好时坏,我国蚕桑生产仍未摆脱受挫的风险。”封槐松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蚕茧市场不稳定,加之秋季茧价较高,很多蚕种场在制种成本增加过快、生产经营效益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被迫减少蚕种生产,导致2012年蚕种总产量减少较多。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2012年全国蚕种总产量1418万张,同比减少了8%。专家分析,今年蚕种需求约为1650万张,供需缺口超过200万张。
近年来茧丝需求量无明显增加
事实上,蚕桑产业发展最严峻的考验或许还不是市场波动,而是茧丝需求增长乏力。
尽管近年来风行的丝绵被是茧丝消费的一个新亮点,其用丝量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加,然而丝绸产品用丝量稳中有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丝绵被用丝量的增长。总体来看,近年来市场茧丝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分析原因,尽管丝绸产品漂亮,但使用后整理难的缺陷降低了消费者对真丝绸服饰的热情,在目前丝绸科研萎缩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扩大丝绸产品用丝量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市场监管不得力,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丝绸产品泛滥成灾,也使一部分消费者转而选择替代品。
出口同样不容乐观。生丝及丝绸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主要市场有欧洲、印度、日本、韩国等。目前,我国丝类产品占印度进口量的95%、韩国进口量的90%、意大利进口量的89%、日本进口量的70%。业内专家预测,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13年印度、日本等国进口我国的生丝及丝绸产品数量可能明显减少。
“分析我国蚕茧市场的需求,预计今年的市场需求量与2012年基本相近。”封槐松认为,在当前整个茧丝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不让2007—2008年的悲剧重演,行业必须自律,千方百计稳定蚕桑生产规模。他解释说,稳定蚕桑生产规模,首先要稳定桑园面积和养蚕规模,养蚕要按照最近3年的平均发种量安排2013年发种量;稳定蚕桑生产规模的重点,应该放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蚕桑生产基础薄弱,蚕茧等级相对较低,一旦生产过多导致“卖难”,伤农情况将更加严重。
既要总量控制,更要高产高效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稳定桑园面积和养蚕规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其落脚点仍然是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和蚕农的增产增收。要实现这一目标,封槐松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同时,应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省力化养蚕、开展桑园多种经营和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保证蚕农收益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国蚕桑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但地区差距明显。2012年,全国平均每亩桑园产茧达到52.4公斤,其中广西、江苏、广东、浙江等省的单产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单产水平最高的广西平均每亩桑园产茧101.6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然而其它地方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主产省份中有的每亩桑园产茧量还不到20公斤。
提高单产,封槐松认为应“五管齐下”,即选用优良桑树和家蚕品种,为提高单产打下种质基础;加强桑园建设、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提高桑树产叶量;推广小蚕共育,提高幼蚕身体素质;加强蚕室建设和管理,及时做好饲养和防虫除病工作;合理增加养蚕批次,提高桑叶利用率。
“要从根本上解决种桑养蚕后继乏人和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必须加快种桑养蚕机械的研制与推广。”封槐松说,当务之急是要在蚕桑主产区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科研单位与企业要针对蚕桑生产的需求,加大自动化、系列化、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蚕业机械的研制,向蚕农推出一批性能先进、功能适用、价格适中、便于操作的蚕业机械。此外,应在严厉打击压级压价等扰乱蚕茧正常交易秩序行为的同时,加快发展蚕农合作社,扶持蚕农合作社自收自烘蚕茧。
王 瑜
相关链接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蚕桑产业既是我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重要的外向型农业,目前也是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13年,我省在稳定、巩固22个年产茧500吨以上的重点县(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蚕桑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建设,推进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巩固嘉湖、浙中西两个优势产业带;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加快老桑园、低产园更新改造,建设一批品种优良、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小蚕共育、规模养蚕的高标准现代蚕桑园区,加快12个蚕桑主导产业示范区、8个蚕桑精品园的形成,使全省园区化面积达到60%;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蚕桑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蚕桑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蚕桑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加快培育蚕桑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动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