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立体栽培:草莓种植的技术革命

节地省力,但成本高风险大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文/摄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草莓立体栽培的新闻屡见报端,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只要采用该技术,草莓增收只是时间问题:“立体栽培搞得好,草莓产量增三成”、“草莓立体种植,增产增效”、“立体特色种植成增收‘聚宝盆’”……
  不可否认,草莓立体栽培技术使用得当,确实能够节地增产,还能省下不少劳力,但这是不是能够确保让农民增收,这项技术本身究竟有没有风险,草莓立体栽培技术是不是真能锦上添花?近日,记者走进了省内较早开展此项技术系统性研究的杭州市农科院,实地探访了草莓立体栽培的科研基地,并请教了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华升以及高级农艺师余红,试图全面解析草莓立体栽培技术。
“把成本降到最小,把利用率提到最大”
立体栽培技术精益求精
  草莓立体栽培技术对于不少农民朋友来说,似乎并不陌生——把草莓栽上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省了劳力,更便于采摘、观光。但对于杭州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来说,这项技术竟越来越“陌生”,他们逐渐发现,这其中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将直接影响到草莓产业今后的发展。
  时间追溯到1998年,一种叫“红颊”的草莓品种正式引入浙江,草莓的商品价值开始凸显。口感好、品质佳,种“红颊”草莓逐渐成为农民增收“法宝”的同时,也引出了杭州市农科院的一个课题——如何破解“红颊”草莓育苗难题?
  2005年,杭州市农科院着手研究“红颊”草莓育苗技术。草莓苗之所以难育,主要是炭疽病难防,要防病,控温控湿以及隔断传染源是关键。“陆地上的环境因素难以控制,所以我们想到了‘空中’育苗。”马华升告诉记者,“杭州市农科院目前已获得了草莓育苗装置及方法等三项专利,筛选出适合草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两个营养液配方,离土立体育苗技术日趋成熟。”
  “农业科研不能跟着问题跑,要跑在前面。”马华升对当时的情况印象深刻,生物所从育苗立体栽培上获得灵感,考虑到草莓土壤栽培有不少弊端,科技人员开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2009年,草莓立体栽培技术正式进入了科研阶段。
  正在调试滴灌设备的余红也打开了话匣,“这项技术更像是一台精密仪器,运转起来必须严格把控每个环节。基质要能反复利用,营养液必须考虑成本,环境条件需要严格控制。”
  以草莓的栽培基质为例,成分与配比全都需要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记者看到,测试基质的大棚内,草莓植株长势区别颇大,有的区块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有的则明显植株矮小,果实稀疏,“就算两种不同基质的营养供给差不多,也要不断进行配比,因为还要考虑成本”。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到2011年,试验的基质从最初的二十几种筛选出3到4种,成分以泥炭、砻糠灰、食用菌的废料为主。余红告诉记者,“这些材料成本低,并且保水保肥,通透性好。”
  为了更好地研究基质,余红从市面上采购了几种较流行的基质进行草莓苗种植比较,得出的结论让他感到欣慰,“我们的基质不仅更适合草莓生长,成本还更低。”余红告诉记者。
  事实是不是如此?记者采访了建德欣悦草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金权,“杭州市农科院的基质配比是我们采用过的7种基质中最好的,透气好、营养好,我已经把它推广到北京、上海、江苏、四川等地。”蒋金权对杭州市农科院提供的基质配方赞不绝口。
  除此之外,为把成本降到最低,使基质能够最大限度重复利用,余红等科研人员通过对废旧基质进行处理后发现,只要添加流失的成分,翌年基质又可以继续使用。不过,农户自己无法检测废旧基质,也不知道添加什么成分,因此,“我们会对选用这种基质的农户或者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并开展不定期培训。”余红说。
  尽管基质、营养液包括架台可以科学合理把控,但天气却无法左右。如去年一季度连续低温阴雨,导致草莓灰霉病大量发生,第二批果实基本绝生。余红向记者介绍,“立体栽培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相对有效地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他说,“现阶段,立体栽培大棚内主要通过白炽灯进行补光,每亩地需要装60瓦的灯泡100个。在自然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就要进行人工补光,同时,提高棚内温度,降低湿度,这样几乎不会发生灰霉病和白粉病,极端天气情况下,也不会影响草莓植株的正常生长。”
  望着科研基地里错落有致的草莓架,余红向记者描绘了一幅更加现代化的场景:未来的草莓立体栽培大棚内,将有专门的加温设备和适合草莓生长的LED补光光源,营养液通过滴灌设备缓缓注入,一颗颗娇艳诱人的草莓挂满架台,供游客观光、采摘。
“采摘、观光可适当发展,市场销售还是土培为主”
草莓立体栽培还需因地制宜
  正当记者还沉浸在这幅现代农业的美图中,询问既然技术相对成熟了,为什么不大力推广时,马华升跟余红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市场才是试金石,引进技术应首先考虑投入产出比以及市场风险。于是,我们三人一起算起了这笔经济账。
  以同一个大棚为例,采用立体栽培需要一次性购买钢架架台和滴灌设备一套,每亩成本约为6万元,架台能用8年,滴灌设备需3年一换。若算上设备折旧率和基质的反复利用率,相比土壤栽培,采用立体栽培,每年亩成本将增加近万元。
  以每亩草莓1500公斤产量计算,运用立体栽培技术可使产量提高 20%到30%,按每公斤售价40元计算,即可以提高产值1.2万元到1.8万元。不过,取得这一产值的前提是市场上草莓供不应求,但实际上的销售情况并不会完全理想化。据记者了解,奉化市去年草莓销售就不太顺畅,奉化市珍丰草莓合作社负责人程美亚告诉记者,去年草莓销售量价齐跌。同样,宁波隆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培娟也告诉记者,年前,公司里还有400多公斤草莓滞销。对他们来说,草莓的产量越高,则损失越大。
  马华升认可了这一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但他同时补充说,“客观来讲,采用草莓立体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只是一方面,同时还提高了草莓的附加值。”比如草莓品质提升了,安全卫生有保障了,价格就可相应提高;并且,立体栽培更适合观光、采摘,这部分收益也相当可观。
  对此,记者采访了建德市下涯镇红群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骆红群,该社立体栽培的草莓棚有4个,共占地20亩。一提起草莓立体栽培,刚从杭州市人代会归来的骆红群感慨万千,“草莓立体无土栽培让草莓身价倍增,绿色有机的草莓受到市场欢迎,价格从每公斤40元提高到60元,实现亩产值近8万元。”此外,他与多家旅行社合作,实施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新模式。
  提起今后的发展设想,骆红群认为,现在的草莓立体栽培技术从全程机械化逐渐朝智能化迈进,实现了省工省力的目标。尤其是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使草莓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草莓立体栽培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观光休闲等现代草莓产业转化,增加附加值,集聚人气,今后必将成为一种趋势。”骆红群说。
  马华升觉得,“草莓立体栽培比较适合那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大户,单个农户需要慎重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草莓立体栽培技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的实现形式,但其推广还需要合理引导,毕竟是高新技术,尤其是前期投入比较大,需要量力而行。”
  研究草莓立体栽培技术四年,几乎天天泡在科研基地里,比任何人都渴望这一技术得以大力推广的余红则毫不避讳地说,“采摘、观光、休闲农业可以适度发展草莓立体栽培,若是以市场销售为主,目前来看,还是土壤栽培更合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