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华市婺城区春季人力资源招聘大会在金华市区人民广场举行,有200多家企业参加,为求职者提供5000多个岗位。据统计,最后达成意向980个。
当日下午3时,不少企业的招聘人员已经离场,全场空荡荡。“今天招到人了吗?”一家大型画材企业的招聘人员回答:“并不乐观。”来自贵州铜仁的李凤和堂妹正巧来到人民广场,“你们数控操作工需要女学徒吗?”李凤询问该招聘人员,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李凤今年23岁,来金华务工已经6年,一直都干普工。“没有技术含量,在流水线上埋头干活,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因此,李凤一直想找一份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例如数控操作工、机床车床操作工等,就算做学徒也可以。“这几乎不可能,没有老板愿意白出工资给你。”
求职者: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
如今的求职者不满足于挣到钱吃饱穿暖,更看重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
22岁的郑莹,金华人,今年7月大专毕业,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家人希望她找个幼儿教育类的工作,月工资能在2000元左右。她对自己的未来却很迷茫,她喜欢音乐,曾想从事音乐编曲方面的工作,但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
34岁的金雪侠,安徽人,在金华工作十几年,现在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月薪2000元左右,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工作量大,又没加班费。厂里的员工食堂是承包出去的,吃一餐饭要六七元。她想去做月嫂,但又无工作经验,所以还在观望中。
53岁的陈女士,兰溪人,想找份保洁员的工作,月工资2000元左右,但要在下午4时30分之前下班,因为她要接7岁的孙子放学。
45岁的王拥军,江西人,在金华开铝合金制作安装的小店已有十几年,也买了房子。年纪大了,他想找份能缴纳养老保险的铝合金制作安装工作,目标薪资在5000元以上。但他一直没找到心仪的工作,主要是正规的大企业进不去,而给小作坊打短工,还不如自己开店挣钱。
招工者:抱着永不满足的心态很难找到好工作
在不少企业招聘人员或是招聘中介眼中,这些个性化的求职需求是挑剔,甚至是“眼高手低”。
马先生是“锦程人才”的员工,锦程人才共有3家店铺,每日有五六百名求职者来登记存档。马先生说,来店里招工的以工厂为主,但大部分要求在45岁以下,对员工是包“三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和中餐,有住房补贴和餐费补贴,与周边城市相比,金华的工资相对较高。“招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眼光太高,或是嫌工作地点太远,或是嫌专业不对口,或是嫌工资低,更有甚者是三者兼而有之”。
另一家职业介绍所“中汇人才”的鲍小姐说,求职者虽多,但成功率不高。“现在还存在一个误区,不少找到好工作的还想找更好的,希望工作能更轻松些、工资能更高些。永不满足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
观澜餐饮会所打算招聘服务员、传菜员、洗碗工和前台接待、大堂领班、会计、出纳。来应聘服务员等无学历要求岗位的人络绎不绝,但适合中高层职位的人不是很多。“符合中高层职位条件的那部分人其实大多数都在广撒网,然后挑个相对轻松、工资较高的工作。招聘单位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该会所办公室主任孙先生说。
浙江信阳实业有限公司最近计划招聘国内、国外销售业务经理,外贸配件销售员,油漆技工,模具工,冲床工,钣金工,仓管员等。招聘人员李翾发现,应聘配件销售员的求职者最多,但应聘销售经理和技术工的就明显少了。“来人才市场求职的主要是学生和低学历者,希望有个专门提供招收技术工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场所。”
辞职:老板不妨听听其中原因
“老板说一套做一套,一些招聘时开出的条件根本无法兑现。”“工资比当初谈的时候要少得多。”“拖欠工资,说好每月固定日子发放,却老是不准时。”“工作时间太长了,要12小时,有时要17小时。”“工作环境不好,有污染,总不能钱挣到了命没了吧?”以上是求职者反映比较集中的辞职原因。
60岁的虞锦清之前一直在饭店或食堂打杂。前一份工作,承包学校食堂的经理许诺月工资1500元,年底还给奖金。但实际上每次发钱都是扣除双休日后按日计算,而且每到学期末经理会用各种方式赶人,如侮辱人、扣工资、安排双倍的工作等。
25岁的潘先生原先在一家能源有限公司做采购员,月基本工资2000元,加上提成最高可达到6000元左右。但公司经常拖延发放工资,他感觉工作不稳定,就辞职了。
李凤曾在一家知名针织企业做流水线上的普工,该企业在每天中午12时和晚上12时倒班,月收入有3000多元,但她辞职时被扣了1000元。她有位老乡曾在一家电动工具厂干喷漆的活,每天工作将近15小时,月收入有四五千元,但一段时间之后发觉脸色变差了、头发也掉了,就赶紧辞了职。
留人:重视程度定成败
面对全国各地都在喊的“招工难”,温州星际控股集团人事行政部部长王鹏很淡定,今年员工返工率在90%以上,“招工,其实也不难嘛。”与此同时,温州卡雁鞋业生产部的程部长却从未如此忧愁过:工厂要开工了,员工到岗率还不到30%,招工真是难!
同样招工,为何结局迥异?“我们培养员工不容易,怎会轻易让他走?”王鹏的一句话,道出了企业能留住人的关键。笔者采访发现,对员工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密集型企业和技术性企业在招工问题上截然不同的处境。“对于密集型企业而言,一线生产员工技术含量低,好招,走一个,老板无所谓。我们就不同了,招人不容易,自然要搞好福利留人。”王鹏认为,目前不少密集型企业还仅是靠提供“短期利益”吸引工人。
比如,某家鞋厂开出了如下诱人的条件:“2月21日前报到,给予补助800元,次日报到,补助600元……”在一旁的湖北务工者小徐看了后,却只是摇头。“如果厂里一天工作10来个小时,不按时发工资,单单这次补助高有什么用。”
对于务工人员来讲,务实、长远、有保障的福利待遇,才有吸引力。一年13个月工资、享受住房、夜班补贴、代买回乡车票……对比密集型企业,技术性企业的福利待遇更有吸引力。
有着多年招工经历的贾春燕认为,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条件有限,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是员工凝聚力的指向标,如果我们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老员工的返工率就会提高。”另外,工资福利是留住人的硬指标,企业要用人,就一定要完善薪酬体系,工资奖金不能少,还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和家庭生活,让员工有家的感觉。
温州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里享受着人口红利。如今,温州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许多企业只能依靠加班来提升利润,造成部分劳动者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尊重员工,真心为员工谋福利,有“心”留人,也一定能留住人。
钱增 金璐 王舒 孙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