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老龄化、妇女化、甚至边缘化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认为,越来越少的农村劳动力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要发展现代农业,用机械化取代劳动力,并不是选择不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选项。
近年来,农民种地越来越省事是农业领域最大的变化。现在农民种1亩地平均需要2个工,而改革开放前则要用近40个工。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的年增幅已超过了城市居民。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有专家表示,在中国拥有的18.2亿亩耕地上,播种面积、复种指数,甚至大棚类传统种植手段都已被使用到极限,而农业机械化是目前能满足上述刚性需求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但未来农机化将朝着什么路子发展、将从哪里挖掘潜力?
答案应是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内外兼修,最终为内服务。内,从政策入手,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在内的政策扶持。外,从国外农机化发展借鉴经验,最终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提供方案。
“现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探讨农机的研发如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时刻,加强新机型、新机具的研发刻不容缓,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也迫在眉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2012年中央财政大手笔投入了215亿元为农机购置补贴提供资金支持,诠释了国家加强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的战略目的。韩俊透露:未来国家将继续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供给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还会继续加强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的制定与机制创新,以突出农业机械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有利政策支撑是农机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向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学习也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其在20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实现全程机械化。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镜辉借鉴美国20年来的农机化发展经验认为,美国“哑铃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大地块、高技术的大农场获得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我国农业体系构成十分宽泛、复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大农业生产、农机合作社和小地块散户并存的多种经营模式,因此探索不同地区的典型模式应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205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达到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跨越是目前农机化发展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农机人为此应不遗余力。”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指出,把握农机命脉,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白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