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不少农民在生产上碰到过这样的难题:一些小品种农作物得病或被害虫入侵时,由于无药可用,只能眼睁睁看着病虫肆虐,惨遭损失。记者近日从在杭召开的第二十届浙江省农药应用技术交流会上获悉,为破解小品种农作物病虫防控无药可用难题,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实施小品种农作物农药登记财政专项补贴政策,目前进展顺利。
众所周知,杨梅是浙江一大特产,全省种植面积高达129万亩。然而,危害杨梅生产的常见病虫多达10多种,但专业用于杨梅病虫防控的农药却一种也没有。
和杨梅一样,我省的中药材、食用菌、蚕桑和草莓等特色小品种农作物病虫防控也同样遭遇无农药可用的困境。由于需求量少、利润空间不大,农药企业普遍缺乏生产积极性。
由于防控用药短缺,农业部门在指导小作物病虫防治时常常苦无对策。为防治病虫,个别农户甚至会盲目用药,不仅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而且生产用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所长王华弟说:“2002年,嘉兴地区桑树害虫大发生,由于在桑树上可用农药很少,不少蚕农就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杀虫,结果蚕宝宝食用有毒桑叶后,出现大量死亡。蚕农损失惨重。”
目前,这一困境在我省得到了有效破解。针对小品种农作物病虫防控急需用药的现状,从去年开始,我省加大政策扶持,对小品种农作物农药登记实施财政专项补贴。这在全国属首例。截至目前,省财政已拨款400万元,扶持17家农药企业开展登记试验,至今已有28个农药产品在杨梅、草莓、桑树、杭白菊、山核桃等9类小品种农作物上开展田间药效、残留、毒理和环境影响等试验,为下一步农药登记打下了基础。
据悉,为巩固并扩大此项政策实施的成效,省有关部门已着手制定《浙江省小品种农作物农药登记补贴项目管理办法》,以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做到小品种农作物“有药用、用好药、科学用”,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