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包装有精品、普通之分,外观有相应“选美”标准

塘栖枇杷“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俞圣威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最近,杭州余杭塘栖古镇上随处可见卖枇杷的摊贩,不过,这些枇杷都是外来货。那么,消费者如何买到正宗的塘栖枇杷呢?
  据悉,塘栖枇杷的露脸要到五月中下旬。相对于外地枇杷,其果形较为圆正,口感鲜嫩幼滑。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品牌认知度,今年,塘栖枇杷统一换上了“新衣”,分精品、普通两种包装,精品包装里将装进模样更“俊俏”的精品枇杷。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今年的塘栖枇杷,几乎都是‘麻脸’”,愁煞了塘栖镇农办的工作人员范晶晶,“别人打开精品包装,一看不是‘麻脸’,还以为不是正宗的塘栖枇杷呢!”
  所谓“麻脸”,即枇杷表皮经霜冻后结出褐色的疤痕,有的斑斑点点,有的呈块状,但不影响枇杷的口感和风味。“之所以媒体或普通消费者对‘麻脸’印象深刻,与塘栖的气候条件有关。”范晶晶告诉记者,冻害一直是塘栖枇杷种植的头号灾害,每年枇杷头花所结的幼果易受冻害,大部分靠二花、三花结果,导致枇杷产量不稳定,果形偏小,不少果实表皮还留下了疤痕。
  为使枇杷更“俊俏”,塘栖镇这几年在培育技术上做了大量探索,如进行防冻防霜试验、推广套袋技术等。
  余杭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朝丽告诉记者,今年,塘栖枇杷资源圃和颐果庄园进行了钢架大棚上盖防虫网用于防冻的试验,“经观察发现,防霜防雪效果较为明显,基本能挡住80%—90%的霜雪接触花果”,这一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仅保护了头花,也大幅度地避免了枇杷“毁容”。
  记者在资源圃看到,尽管离枇杷集中成熟上市还有一周时间,但相比室外的青皮果实,大棚内的枇杷已经基本成熟,果形好,表皮光滑,几乎无锈斑、病斑。
  不仅如此,塘栖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正荣告诉记者,今年塘栖枇杷预计产量达5000吨,有70%以上的白砂枇杷在幼果成熟后就套袋生长,起到了防虫、防裂和使果斑变浅小、果面颜色更美观等作用。“现在还很难说有多少量的枇杷能装进精品包装。果实大小、果形、果面、口感均有要求。”马正荣说,塘栖枇杷品评会上,将对符合标准的精品枇杷进行展示。“变美”的塘栖枇杷将卖出更高的价格,农民增收有了新的着力点,这一着力点又必须通过统一的包装去发力,塘栖枇杷产业开始走向良性循环。“包装统一只是第一步,塘栖枇杷要出精品,不仅看外在,更重要还是内涵。”塘栖镇农办主任张华余说,包装上贴有统一标识,还进行连号印刷、实名登记,消费者可以溯源,而打开包装一看,枇杷的外观更诱人了,“吃得多少乐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