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民国时期的高考

  距离6月7日高考不到一个月了。尽管现在上大学已非常普遍,然而,高考仍是许多家庭的一件大事,因为高考承载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
  其实,几十年前的民国时期已有高考,但全国统一性的考试只存在了几年,一般都是大学自主招生,自己组织命题,所以出现过不少次偏科严重的考生被破格录取的事例。
  民国时期怎么高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10月14日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生源从哪里来呢?还得向各省求助。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把优秀学生送到北京,参加京师大学堂组织的统一考试。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了好几年,这次考试就全面向西方靠拢,采用百分制评定考生成绩,以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而中国以60分为及格分数,就是在1902年开始的。
  有很多资料都谈到,民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统一的全国性高考只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这种说法其实不准确。民国时期也曾经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跟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时间比较短,只存在了短短3年。
  1938年,民国时期的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它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全国统一高考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道理很简单,相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它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更科学。
  但是在战争时期,高考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安全的考室。南京、上海、北京都被日军占领了,显然无法设点进行考试。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福州等仅有的十来个招生区,又面临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所以到了1942年,全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比如,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预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预科班中读书的学生,有50%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学校读大学。
  除了自主招生外,当时的教育部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划分考区,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然后呢,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比如,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
  那时学费多少
  民国时期大学的学费是不一样的,从几十块大洋到二三百块大洋不等。
  首先,在民国上大学得交报名费。高中毕业了想读大学,要直接去你想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报名费一般是三五块大洋。
  几块大洋的报名费,听起来好像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不然。因为各学校自由安排入学考试的时间。例如,1931年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时间安排在7月份的6日到8日,而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时间却安排在7月下旬。那时的考生们为了提高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往往会同时报考好几所大学,然后挨个参加每一所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样一来,不光报名费要交好几份,而且还得花很多差旅费——刚在南京考完,又赶紧坐火车跑到上海参加另一所大学的入学考试。
  各学校的学费也不一样,如果被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大学录取,第一个学年要缴60块大洋的学费,而如果被清华大学录取,只缴40块大洋就可以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当时都是私立学校,没有政府的补贴,学费很贵。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南开和复旦每年的学费都是100块大洋,而同济大学的学费则高达200块大洋。
  无论是每学年几十块大洋学费的公立大学,还是每学年一两百块大洋学费的私立大学,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读不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收入实在是低得可怜。
  1932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做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200块大洋,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105块大洋,剩下的钱除去看病、走亲戚、随份子,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碰上年景不好的时候还得欠债,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
  当然,也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好就一定没有出路。在民国,穷人家的孩子一般选择师范院校,因为师范院校都是不收学费的,很多师范院校甚至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
  在民国所有高校当中,教会学校和医科大学这两类高校的学费是最高的,而且收费项目也很多。例如设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五四运动”那年,每学年学费高达200块大洋,此外还要收取书籍费、校服费等等。但是物有所值,教会学校收费虽高,但校园环境好,教学质量也相当高。
  首先是住宿条件好。在北洋政府时期,北大的学生6个人一间宿舍,宿舍楼里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而身为教会学校的燕京大学,两个人一间宿舍,每间宿舍都配备了浴缸、电话、饮水器和洗衣设备,学校不间断供应热水,每个楼层还都有一个小厨房,嫌大伙房饭菜不合口味的学生还可以在小厨房里自己做饭吃。
  其次,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一流的,大多数教科书都用英文编写,任课教师也多为外籍教授。例如,上海浸会大学全校50名教授,其中22个是美国人,老师用英语讲课,学生用英语交流,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只要学一两年英语,就能跟老外顺利交流。(据《北京青年报》、《教育导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