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临海尖头村内有个“半吊子”工程,村民急了——

一弯沟渠牵动美丽乡村梦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我们是临海市桃渚镇尖头村村民,村内一条小河,东西流向,是1958年人工所挖……现有村民侵占这条村集体河道,严重堵塞排水。”本报近日收到读者来信反映上述情况。
  私占村集体土地不是小事,更何况还“霸占”了河道,影响排水,而目前我省“双清”行动(指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这封读者来信引起了本报强烈关注。信中所提到的河道目前现状如何,当中究竟有何解不开的结?记者于近日来到尖头村展开调查。
人工渠中建起排污管
“你先去现场看一下吧。”尖头村村委会主任李伯定把记者带到了现场。
  据介绍,这条河并非自然河道,其为1958年所挖的人工沟渠,东西流向,当时河长500米,宽3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1996年以来,沟渠越来越窄,最宽处已不到2米;2005年,紧挨着沟渠北面浇了一条水泥路;2006年以来,沟渠东面、西面、南面,路的北面共有60多户村民建起了新房。“人多了,而且集中在沟渠边,生活垃圾、污水常进入沟渠。”村民崔先国回忆起了几年前的现象。
  而随着桃渚镇开展新农村建设,“这条沟渠作为村里的污水整治工程,规划成排污管,已于去年10月完工。”李伯定告诉记者,沟渠中常有生活垃圾,随着大多数农家都建起了卫生间,需要统一排污,因此就直接在这条沟渠中建起了排污管,但留下了一部分明沟。
  那么,沟渠中建排污管是否符合水域管理办法?这会不会就是村民心中的一个结?“如果是自然河道的占用、改建,必须进行审批,并统一规划、严格论证,还要考虑占补平衡。”临海市河道管理所所长赵米构告诉记者,“而人工沟渠在其历史功能逐渐丧失后,需要改建的,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由村里决定。”
  但也有村民认为,“沟渠脏了,可以清理;要建排污管,村集体土地也可以用,并不一定要占用沟渠”。
  在镇驻村干部黄雪芬看来,沟渠改建排污管确实解决了现实问题,但有点“不伦不类”,成了村里过不去的“坎”。
  桃渚镇信访办主任邵子龙此前已多次去现场做过调研,他认为,村里的矛盾焦点,其实是对于沟渠改建排污管后留下的那部分明沟,村里如何进行整治的问题。同时,“沟渠名存实亡,也让村民耿耿于怀”。
后续整治意见不统一
“以前很干净,1996年以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有,河越来越窄。”村民李先龙告诉记者,“建排污管可以理解,但总感觉事情做了一半,这里看上去乱糟糟的,太不美观了。”
  记者现场观察,建排污管后留下的明沟,目前呈现出“三段式样”:一是如信中所说,有村民用水泥把明沟填实,跟自家院子连成一体,但院子是敞开式的,与沟渠北面的村道相连;二是有村民用水泥板盖住明沟,搭成临时“小桥”;三是维持原状,有积水,水面上浮着生活垃圾。
  村民李云高说,家门口横着一条沟,导致进出不便。为方便进出,村民李云高、李叔丙、李先龙、李锦龙用水泥把沟填实了。“整条村道看上去更整洁了,对改善村容村貌有好处。”李云高说。
  但对于这种行为,沟渠北面的村民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村集体土地,不能作为私人用,“怎么能跟家里院子一起浇进去?”村民李云进说。“要进出,不能搭桥吗?沟都没了,水流都隔断了,会不会影响排水?”村民王小英说。
  对此,黄雪芬告诉记者,“不久前,村‘两委’会已讨论通过,若村里需要改扩村道或作它用,这些填去明沟的村民必须无条件拿出土地配合。”黄雪芬说,“我们规定这些村民只能填去明沟,但不能违章搭建、堆放杂物。”
  桃渚镇水利站站长林智告诉记者,“尖头村村前、村后有两条自然河道承担了村里的排水泄洪功能,排水不成问题。”“其实两边都有道理。填实明沟固然更整洁,但渠水一下子全没了,村民于心不忍。”邵子龙的难题一直无法解决。
村庄变美是村民真正的诉求
  尖头村把沟渠改成了排污管,看似是一件便民的好事,却因为村里的整治不彻底,引发了村民纠纷。
  于是,1958年的清清渠水再度唤起了村民的记忆。“以前这里很整洁,环境很好。”李先龙说。
  而如今,这一弯沟渠已面目全非,35公分宽的排污管也未能“遮丑”。“谁不希望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敞、清澈的河水从家门前过。”李先龙再次流露出了对美丽乡村的向往之情。
  事实上,这类人工沟渠管理不善的现象,已成省内不少村庄的顽疾。而由此引发的矛盾,恰恰是村民对于农村沟渠、池塘等水域的脏乱差现象的“集体抱怨”。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双清”行动的不断深入,村民的诉求已经从体面的自家生活小环境逐渐升级为美丽的村容村貌大环境。
  值得欣慰的是,尖头村村民对于人工沟渠的整治和家乡建设的较真,已引起桃渚镇政府的重视。桃渚镇分管“双清”行动的副镇长苏元春告诉记者,尖头村“两委”已有统一规划,今后将把沿路明沟填实,进行道路拓宽。
  但赵米构认为,这或许并不能“两全其美”,“‘双清’行动的初衷,是还村民一条清洁的河道,不是‘沟渠填掉,一了百了’。拓宽道路后,村里最好考虑在其他地方挖一条小沟,不影响水面率”。
  “村民对于水环境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在逐渐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沟渠不仅仅承担着排水功能,更承载了改善生态环境、扮靓美丽乡村的功能。”台州市河道管理处处长徐海龙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是村民所盼望的,也是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元素。根据现实情况要进行改建的,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对改建不彻底的,必须拿出更合理的整治方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