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出版了一本后来很有影响的书——《中国人的性格》,书中提到,“中国人把不信任别人看成很自然的事。”100多年前的话,勾起不少人观照现实后的感慨:今天,我们真的失掉信任了吗?
最近,马云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演讲中说,“今天的中国,拥有信任,拥有相信。每天2400万笔淘宝的交易,意味着在中国有2400万个信任在‘流转’着。”这一“信任奇迹”,也许在一个熟人社会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它不仅具有商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更具有可圈可点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信任的坚守更令人动容。它表明在陌生人社会里,彼此不信任并非天然的流行,信任也可以有广泛的存在,无论人与人之间弥漫了多少犹疑的杂质,信任仍然是人们内心最美的呵护。
当然,这并不表明,我们社会里的信任就完美无缺。有“每天2400万个信任”在流转,也有网络欺诈的事情在发生。面对纷繁多样的现实生活,不承认信任缺失,是自欺欺人,看不到信任存在,是庸人自扰。
面对一些社会失信现象,很多人批评不守诚信、破坏信任的行为。批评固然是一种力量,但如果在批评别人不守信时,自己却破坏信任,那么批评便沦为黑色幽默。我们在怀疑他人时,不妨扪心自问:我值得他人信任吗?我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有害吗?哪怕常念叨防人之心不可无,也须时刻牢记害人之心不可有。
网络上之所以有“每天2400万个信任”的产生,根本在于规则对信任的护佑。建树社会信任同样如是。但也要认识到,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有效运转,绝非一日之功。在这样的当口上,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守信行动,是托住社会信任的有力臂膀,能够引领社会产生信任的力量。反之,则是把社会推向“信任危机”的“肇事者”。
(摘自《人民日报》李宗彦/文2013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