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浙江行动

——写在2013年全省大型食品安全知识展览暨宣传周之际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文/摄
  速成鸡是咋回事?野生水产品一定比养殖水产品好吗?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应该关注标签上哪些内容?如何预防食物中毒?……6月14日,2013年全省大型食品安全知识展览暨宣传周在杭州举行。活动现场,省领导夏宝龙、乔传秀、茅临生、姒健敏、王建满、陈艳华带着关心关切来了,专家们带着专业知识来了,众多杭州市民则带着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来了,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在省农业厅展区前,省委书记夏宝龙仔细观看了农产品农残快速检测技术的现场演示,并详细询问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完善农残检测技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道重要的屏障!”夏宝龙强调,我省要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走出自己的路子。
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近日,正是杨梅上市时节,为保障杨梅质量,乐清市专门对各乡镇分管副镇长、农办主任和杨梅生产大户等200多人,进行了施肥、疏果、修剪、病虫防治培训,并决定5月15日—7月15日为全市杨梅安全生产农药禁喷期。
  乐清市狠抓杨梅质量,恰是我省近年来一手抓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缩影。同样作为我省知名的杨梅产地——青田县的杨梅多年来一直畅销,生态安全是最关键的因素。“作为农业主管部门,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品质至上、安全第一’的方针,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放松,从基地规划到生产指导,从产品监管到营销服务,精心编织了一张全方位的质量安全防护网。”青田县农业局局长徐向春告诉记者。
  其实,不光杨梅,近年来,我省狠抓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显著。全省有效期内“三品”总数459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353个,绿色食品1179个,其中无公害标识使用量位居全国前三位。从2011年起,我省就开始开展以“瘦肉精”、生鲜乳、兽药、种植业产品、农资等为整治重点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十一五’以来,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6%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省农业厅质监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也将越来越让消费者放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多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
  “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取得目前的成绩,靠的就是狠抓源头、强化标准、检打联动、合力推动这12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省农业厅都会在重点时段,对农产品重点品种、重点环节进行质量安全整治,从源头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同时,还针对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和居民消费需求,建立健全了例行监测、监督抽检、专项监测等监测制度。
  今年,松阳县政府就安排了3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广昆虫信息素诱捕器——“黄板”和“绿板”,要编织一张全县茶园的“绿色防控网”。据了解,“黄板”防治黑刺粉虱效果可以达到80%到90%,“绿板”防治小绿叶蝉效果可以达到40%到60%,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生产环节。”业内人士表示,质量的保证最终还是要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近年来,省农业厅组织实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53个,农业部标准化茶园、菜园、果园34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44家,诸暨、平湖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等项目,项目区标准化实施率达99.1%,生产主体农产品上市自检率达86%。
  一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同样重要。目前在我省的11个市52个县(市、区),都已单独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科)室;乡镇一级已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检疫“三位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农业部门具备定量检测的农产品质检机构有49家,诸暨、义乌、余杭、仙居、平湖等地的不少乡镇建立了农产品速测室,初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农产品质量安全未来之路如何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也更加严峻。浙江已立下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质检体系和执法体系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在96%以上,农业标准化实施程度达到60%,“三品”论证数量达5500个,农产品综合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依法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该目标,我省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时段和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落实例行监测、监督抽检、专项监测和飞行抽检四大制度,检打联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的应用;强化标准制订、示范推广、普及应用和质量认证四个抓手,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实施率;突出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四类主体,积极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提升综合协调、执法监管、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四种能力,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