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农资

“一刀切”式抬高注册门槛

种业整合误伤潜力企业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实施近两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一刀切”式的抬高注册门槛也使很多原本深具发展潜力的企业陷入发展困境,部分极具特色的专业公司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
  以北京宝丰种子公司为例,公司专做特种玉米,育成并经营省审、国审的13个糯玉米、甜玉米等特种玉米品种。但因是鲜食品种,与普通玉米品种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其推广面积在好多省份可忽略不计。多年来,公司也一直秉承着“小而精”的经营思路,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实施之后,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困境。
  据报道,纷纷“中枪”的除了经营“两杂”种子的潜力企业外,也包括很多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这些原本十分活跃的专业种业公司已濒临集体消亡的边缘。对此,从事种子工作已有30多年的山东资深种业专家周新国表示,“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非常需要一些有特色的公司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如果这些专业公司消失了,不利于整个种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种业一直存在着行业门槛低、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小、散、乱现象非常严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应运而生。但是,以注册资金为标准实行“一刀切”,在清理掉众多弱小种子公司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误伤了很多原本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既然抬高门槛、加强产业整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那么就应该以研发能力为门槛,而不是以注册资金为门槛。”周新国建议。 任明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