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版:农机化

烈日炎炎,“双夏”农机作业如火如荼

  •   龙游农机大户姜建华正在机插晚稻秧苗。 胡潮水 摄
      高温持续不消退,农机作业不停歇,当前“双夏”农机生产的热度不亚于“桑拿天”。近期,余姚马渚镇金马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近百台农机开赴田野,农机手们顶着烈日为种粮农户提供机收、机耕、机插等服务,预计将收割早稻2万多亩、机插晚稻3万多亩。自7月初我省早稻收割启动以来,我省各地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农机俨然已成为当前“双夏”生产中的主力。
    机收机插前赴后继
    “双夏”生产,时间紧、任务重,抢收抢种是最常见不过的事,各式农机具也在此时开足了马力,全力以赴赶进度。
      7月6日,龙游县农机大户姜建华开始收割龙洲街道柳村门前畈的早稻,比往年提早4天开启了早稻机收的大幕,也打响了衢州地区早稻机收的“开门炮”。
      早上机收完成后,他立马给田块灌水,下午就开着拖拉机来机耕,1天后,姜建华就驾驶着插秧机在同一田块里机插下了晚稻秧苗。“现在耕种收的机具都齐备了,作业安排得非常紧,一个田块在2天之内就要收完种好,连轴转的机械作业差不多要持续一个月。”姜建华说。
      如今,这样的农机化作业场景在“双夏”生产非常普遍。在上虞,今年全市有715台大中型拖拉机、4500台手扶拖拉机、1100台联合收割机、226台水稻高速插秧机、175台谷物烘干机等农机具投入“双夏”生产。
      据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高性能农机装备的普及,近年来,我省农机(种粮)大户的“双夏”生产时间有所缩短,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农机已成为“双夏”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力。
    烘干中心开足马力
      日前,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烘干中心外,两个农户正在商讨当前的生产情况。让他们高兴的是,尽管合作社烘干能力面临“僧多粥少”的窘境,但他们通过抽签,确定了烘干时间,再根据情况安排收割日程。
      随着早稻的开割,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2000多平方米的烘干中心里,16台烘干机械24小时运转,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中。作为宁波地区的产粮大镇,姜山镇今年早稻种植面积3万亩,由于人工难找,晾晒场地不足,烘干中心成了农户眼中的“香饽饽”。
      每年这个季节,最让该合作社理事长孙正高操心是抢时间:“每个种粮大户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烘干稻谷,而合作社内的16只炉子,即使全部用上,一天只能烘干潮谷150吨到160吨,离农户们一天近500吨的需求相距甚远。”
      面对“僧多粥少”的窘境,孙正高将16台烘干机械按区域平均分配,每个区域的农户抽签决定烘干时间,从而在时间上进行最合理的安排。合作社还安排专人负责烘干机运行和维修,避免早稻收割期间烘干环节“掉链子”而影响生产。此外,合作社正计划再度扩大烘干规模,以满足当地粮农的烘干需求。
      目前,全省所有早稻种植地区的谷物烘干中心,基本都开足了马力,24小时不间断作业,种粮大户再也不用看天气收割稻谷,为“双夏”生产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机修服务马不停蹄
      7月21日上午,余姚市阳明街道芝丰农机合作社烘干机房内,该市农机局管理科科长张忠兴、街道农机站杨军华等正忙着抢修烘干机。
      “这台烘干机的一些零件需要更换。”经过仔细检查后,张忠兴对合作社理事长张顺泉说。“那我们马上派人去买吧。”张顺泉说。“你们派人去买,型号、标准不一定对得上。这样吧,我打个电话试试看。”张忠兴一边说,一边拨通手机。不一会,烘干机零件送到。随着一声轰鸣,机器运转正常,张顺泉心里如释重负,脸上露出笑容。修好芝丰农机合作社的烘干机后,张忠兴等人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马渚金马农机合作社开展机修服务。“双夏”期间,余姚有1700余台(套)农机具投入农业生产。为保障农机具正常运转,该市农机局成立了8个“双夏”服务组,开通农机110服务热线,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电话咨询有人接听,农机报修及时解决,配件供应昼夜服务,事故处理快速响应。
      当前,各地农机管理部门纷纷投入到“双夏”生产中,及时做好农机具调度和秧苗调剂,组织成立农机维修服务队,深入一线开展巡回服务,帮助解决“双夏”中遇到的用油、维修、作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当好农机“保姆”,确保“双夏”农机生产顺利开展。
    本报综合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