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农机化

董红专:梦想打造“种粮王国”

  •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胡潮水 文/图
    人物名片:
      董红专,男,45岁,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人,衢州市人大代表,农机大户、龙游县红专种粮合作社理事长,从事规模种粮20年。从10年前买第一台拖拉机到如今拥有各类种粮机械、设施50余台(套),2500亩粮田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打造了一条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链,堪称龙游机械化种粮第一人。
      龙游自古以来是产粮大县,进入21世纪以来,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得到大力推广,规模化、现代化农机成了当地农民创业的“香饽饽”。
      董红专,这个从16岁就开始种粮的地道农民,在2003年开始买进一台拖拉机开始机械化种粮以来,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今拥有了从机耕、播种、育秧、机插、植保到机收、机烘、大米加工等全产业链的机械装备,当仁不让地坐上了龙游机械化种粮的“第一把交椅”。
    种粮出效益,就得靠农机
      近期,天公“高烧”不退,这让本已热火朝天的“双夏”生产更是热上加热。这些天,董红专正在忙着收割他的1500亩早稻,机收—翻耕—机插—烘干—加工,这一环接一环的事情,让他忙得团团转。“还好都是机械化作业,否则真的吃不消,你看这600亩早稻,没几天就收完了。”在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南山底畈,顶着酷暑、正在田间指挥农机手们的董红专对记者说。
      时间若可以像画册一样翻阅,10年前的这个时候,种着30亩田的他可没如今这么轻松。“那时候别提多苦了,全部都是手工作业,又热又累,还没赚几个钱。”
      30亩的面积,他从25岁一直种到了37岁。直到2007年,在当地农机人员的“游说”下,董红专壮胆买来了一台12马力的农田作业拖拉机,用于翻耕土地。“这一试,脑子跟开了窍似的,农机的甜头尝到了,原来用机器种田可以这么轻松,省力又省钱。”
      这之后,他的农机装备开始爆发式增长。2007年下半年,再购入一台拖拉机,第二年买进了一台步进式插秧机,此后,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植保机……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种粮王国”。100亩、350亩、750亩,1100亩、1500亩、2500亩,从2007年开始,他的种粮面积每年都大幅度增加,他也由此成了龙游县最大的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去年种粮利润超过70万元。
      “种粮的利润比较低,要出效益就要有规模,有规模了就得靠农机。没有这些‘宝贝’,我现在连25亩都不敢种。”指着身边的这些家当,董红专很是自豪。
      问到有多少“宝贝”,董红专如数家珍:大型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2台、种子发芽器1台、播种流水线3条、高速乘座式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10台、联合收割机4台、烘干机8台、智能温室1座、炼苗大棚2000平方米、大米加工流水线1条……农机具和设施设备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
      精打细算的董红专,在农机上的投入却从来都很豪气。光今年,他就一口气投资130万元,购入了4台烘干机、1台插秧机和2台收割机,并建造了育秧大棚。
      “敢于买这么多机器,也多亏有购机补贴政策,否则我真的买不起。”董红专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农机总价值超过400万元,其中各级政府给予的补贴就有近200万元。不仅如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贷款、项目建设上给予的扶持,更让他在购置农机装备时底气十足。
      如今,他的2500亩稻田,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现在别的种粮大户有的农机我都有,我有的别人倒未必有,机器性能和档次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家有50多台(套)各式农机具的董红专,豪气冲天。
    大米有品牌,打造靠“红专”
      前不久,松阳县鼎泰食品蔬菜配送有限公司老总田野专程赶到龙游,为的就是来了解“红专”大米的生产情况。“我们也是慕名而来,这次看了他的种植、加工流程,从稻谷收割到大米入袋,全程机械化,一粒米都没被手碰过,安全质量都有保障。”在大米加工流水线旁,田野当场就拍板决定跟董红专合作,签订大米供货合作意向书。
      从种粮到卖米,迈出这一大步,在董红专看来似乎是必走之路。近年来,土地租金、农资和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而粮食价格上升则相对迟缓,种粮利润微乎其微,若扣除国家补贴,粮食只能是挣扎在保本边缘。
      规模上去了,利润没有同比上升,怎么办?董红专还是从农机上动起了脑筋:生产用的农机让种粮规模上了4位数,如果再添置加工设备,卖自己品牌的大米,会不会再上一个台阶呢?
      在经过多方咨询和市场调研后,董红专决定上马大米加工流水线。2011年,他投资150万元,建起了红专粮食加工厂,并在第二年4月正式投产。去年,他的大米销售额就达到了1600万元。“可以说又是农机帮了我的大忙,产业链做长了,附加值也就高了。”董红专告诉记者,自从大米加工厂建起后,他自己去年种的2000亩晚稻谷一粒都没卖给粮库,统统自己加工成大米销往了市场。
      董红专是个很有冲劲的人,自打算建自己的米厂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要打自己的品牌。“我的种植基地生态环境很好,稻谷经检测都达到无公害标准,好东西就要有自己的牌子。”于是,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大米品牌:红专。“红,就是牌子要叫得响;专,就是用我的专业技术,生产安全高品质的大米。”他这样解释品牌的含义,也饱含着他对自己事业的期待。
      正是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过硬的种植管理技术,“红专”大米进入市场后一炮走红。目前,温州、金华、衢州等地的经销商纷纷上门采购,还顺利打入了世纪联华、东方超市、福泰隆等连锁超市。目前,“红专”大米每天的销量超过10吨。
    机械化种粮,他期待更多
      如今,在龙游种粮大户中,董红专是唯一可以与早已成名的傅献军媲美的人。龙游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他们:他们的种植模式、种植规模、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但共通的就是机械化种粮理念的高度一致。
      “没有农机,就没有现在的我。”董红专说,机械化种粮让他在龙游小有名气,但他对农机的追求不会仅限于现状。“像植保飞机,我也想买一架,总之能提高种植效率的机器,我都想尝试。”依托现有的农机装备,他还想继续扩大种粮面积。
      其实,这些还只是董红专心中的一个小小期待,他更大的梦想,是依托现有的农机装备和设施,打造一个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种粮王国”。“大米加工厂每天的加工能力有60吨,现在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量,机器连续开1个月,自己种的稻谷就都加工完了。”董红专介绍说,去年龙游有一半的种粮大户把稻谷卖给了他,收购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这不仅让大户们提高了种植收益,也缓解了加工厂稻谷供应不足的难题。
      这样的收购规模,也还远远满足不了他的胃口。“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们这些种粮合作社组合成立一个联合社,大家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合力把种粮这篇文章做好,实现双赢。”显而易见,更大的梦想已经织就,一艘“种粮航母”即将在龙游启航。
    董红专(右)在田间向农机手询问早稻机收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